

休息站吃麵也來一張

這星期看到一篇很有深意的文章,它的題目是:「我最喜歡的騙子」,副標題是:「我最喜歡的教授恩師,竟然是個騙子!」
大家都被吸引進來看了,看看這傢伙,是怎麼被騙的?
結果……
這位教授在第一堂課就告訴滿場的同學們:「我想你們都聽過我特殊的教學方式了,沒聽過的現在也請聽好了!我的教學特色是,從下一堂課起,我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謊言』(Lie of the Day),你們每個人幫我注意一下,看看誰能先找到這個『謊言』。」這個教授很有幽默感,因為,稱它為「謊言」(lie)是太誇張,這位教授是故意將每堂課都放一段錯誤的訊息,往往是反過來才是正確的,要求學生當場就糾誤出來!
開始上課後,真的每天都有一個「謊言」,一開始的時候很容易找,幾乎在教授講出來之後,就有同學呼一聲舉手了,「呃…這個是不是不應該那樣?」教授就會笑起來,然後說:很好,這位同學!沒錯,這個算式應該是反過來,是除的,而不是乘的……。
過了一兩周,課程開始難了,錯誤也變得愈來愈難捕抓到了。有時候,要等到好幾十分鐘,才有同學嚅嚅又不確定的舉手表示剛剛講的某件事好像怪怪的。偶爾有些同學會講錯,教授依然歡迎大家盡量發問;有幾次則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到了下課時間,竟然沒有任何同學發現任何的錯誤,通常大學生一下課都是一哄而散,但在這一班,碰到找不到錯誤的那天,教授說,「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那錯誤在哪裡?」所有學生會靜靜坐在原座位,不解的看著彼此,這時候教授會不慌不忙的說,看,你們每個人的筆記裡現在都記著一件錯誤的事情,今天的回家作業就是回去好好細讀,把它找出來……。
有趣的是,到了學期快末了的時候,課程愈來愈難了,果然又有這麼一堂課,沒人糾出任何的錯誤,於是錯誤又變成回家作業,但找來找去,還是找不到任何的錯誤,所有他們以為怪怪的、錯誤的,經查證課本後發現都是正確的!大家帶著不解的心情,回到下一堂課,這一次,教授又是不慌不忙的告訴同學:「各位,還記得我們第一堂課時,我告訴大家今後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謊言』嗎?」
大家點點頭。
「Well,那句話,就是第一堂課的謊言!」
學生們哄堂大笑,氣極敗壞、不可思議的看著教授,自己花了整個周末都在找錯誤,原來這次根本就沒有錯誤!
這位教授其實很厲害,他是想告訴學生,就算是專家,也可能出現嚴重的錯誤;不過,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訊息想告訴同學們──
大部份的人,都是從「正確」去練功,很少人是從「錯誤」去練功的。
大部份的人都是在「安逸」中學習,很少人是在「挑戰」中度過每一堂課的!
又想起最近看到另一篇文章,它在講「高智商」的人似乎常常都是「日常白癡」,也就是說,看起來愈聰明、智商愈高、在某領域超強的人,往往竟然不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常識,常做出一些別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蠢事?這個觀察,其實是一般人藉此來「訕笑」高智商的人的一個理論,但這篇文章卻引用另一篇文章提到的一個合理解釋──
原來,高智商的人因為習慣「分析所有事情」,因此有許多事情明明就是坐著呆呆聽、坐著呆呆想、自然的去想、自然的去做就好的,他卻硬就是用它的大腦整個壓過去去想、去做、去解題……所以搞的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好、常做蠢事……之類的!這樣看來,高智商的人才是對的,一般人已經很少去挑戰自己,那高智商的人因為享受自己什麼都能解,反而常常把自己放在「挑戰」之中!第一篇文章給我們帶來最大的震撼,並不是這位教授多麼聰明,而是我們一般人,是多難去上到這樣「天天挑戰」的課。我們一生中,從來沒上過那傢伙所上過的這堂教授的課,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被強迫的每一堂課都要接受一個「挑戰」。乾脆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們現在每天都想要一個挑戰,我們「找得到」這些挑戰嗎?
挑戰,是一個很容易講,卻是不容易「找到」。很少人會在出社會以後,還將自己,天天放在每天的挑戰之中?或許剛加入一個工作會有一些挑戰,但如果到了三個月,若這挑戰仍在?還讓你忙得廢寢忘食,食不知味
,頭髮都漸白?大部份的人,就會連忙跑去「換個工作」,而不會坐視讓自己頭髮慢慢白了;許許多多的理由,最後都只是一件糖衣,來掩蓋底下「避免每天的挑戰」的事實。
麻煩的是,那你說,我要挑戰、我要挑戰!為了挑戰而去找挑戰,是沒有用的;這就像走到拳擊比賽旁邊說有一天我也要變拳擊手,這是自己喊的挑戰,不是「真正的挑戰」;自己喊的挑戰,根本沒有挑戰的味道,程度也往往太溫柔、太沒有重量。真正的挑戰應該是──我們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被放到台上,就是一位拳擊手了,在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前,對手已經從外面,帶著兇氣,踢開遠方的大門,現在,正往擂台的方向朝著你跑過來……
還剩21秒,就要被打個鼻青眼腫了!
這,才是挑戰。
每天都來這種挑戰,誰有呢?
有。有一個人有。
就是我們家裡的小朋友,他慢慢的大了,他開始聽得懂一些我說的話,不過我說的話他有些還是不容易懂,其中一個字是「挑戰」。不懂,他會開口問,「拔拔,什麼是『挑戰』呀?」這就變成了給我的挑戰,我要用最淺的方式解釋什麼是「挑戰」,他似懂非懂,但下次就能用「挑戰」來造句給我們聽了。
瀛瀛,每個人都有「挑戰」,有次,我們去參觀你可能去上的幼稚園,你非常的高興,而且為了趕快去上,你都主動要求,要開始練習自己吃飯。爸爸反而不希望你這麼快去上幼稚園,希望你待在溫暖的家裡,尤其是冬天的時候,你要到外面去我們真的不捨……。我們不希望你出去面對「挑戰」。
幼稚園的小小班,挑戰是什麼?看教室的設計就知道,教室的外面就是廁所,「小同學」們都要穿著拖鞋,因為,對於小小班的學生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準時上廁所」,在還沒尿出來以前就大聲的說我要尿尿,即使大聲說大概也只有30秒左右的時間,老師要可以帶他/她到幾步路以外的廁所,脫下褲子,在很乾淨的情況下,「解決」問題。
但,人長大以後,這種挑戰愈來愈少。這種嚴峻的、天天的挑戰真的是愈來愈少。
瀛瀛,看著你的挑戰,不知為何,又想起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提到創業家「朱敏」,事隔多年我依然記得這位成功創業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實在真的是一個「很老的創業家」。
朱敏的臉上滿是皺紋,歲月的痕跡;陽光在他皮膚上晒了近六十年,那些暗色的皮膚與疤與斑也不留情面。他的笑容是燦爛但每一個紋路都隱藏著它們的故事,只要你有機會,近看著他那張歲月刻滿的臉,任何一位帶著「挑戰」信念的,心中會默默想到──當我這麼老的時候,還會像他一樣的努力嗎?
還會像他一樣,高興的說:「我沒有周末,到周末也講的都是公司的事?」
還會像他一樣,天天都在挑戰不可能嗎?
現在回想,他講的有句話,其實真的很關鍵。他說,有些人天生就是喜歡去挑戰「不可能的事」,他舉的例子是,連三角形180度這件事都已經被人挑戰,有人證明它小於180度,有人說它大於180度,這一點還得去查證,但重要的是上面這句話,朱敏以極喜悅、幾乎興奮的模樣告訴我,那個模樣已經讓我看到,天啊,他是多麼的多麼的多麼的喜歡挑戰!
那挑戰,並不是經由分析出來說我要挑戰才會成功,那是一股天生去找挑戰來害自己的傾象,讓自己到了六十歲,還得像二歲小孩面對一樣嚴峻的挑戰;如幼時那種要準時上廁所,急的時候很難不尿出來的挑戰、要將小小的自己準時的送到尿尿的地方前面的挑戰,順利的不沾一滴尿液在褲子上面的挑戰……。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當下的挑戰,我們的目標,只是在每一個年紀,都將自己放在該年紀最嚴酷的挑戰之中,這樣的一生,絕對不會繳白卷;看起來忙碌且沒意義,最後卻武功高超!不過,瀛瀛,如果你回頭看,卻會看到這個人渾然不覺他一直在做超過他負擔所能的事,因為,挑戰已如喝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四年前,曾經有一個創意網路服務叫「躲避球」(Dodgeball),是2005年當時很早期就開始將行動通訊和社群結合的服務,當時還沒有GPS,它就以你這個區域(cell)裡有哪些朋友,讓你可以以地點交朋友或與朋友保持連繫。這間在當時很看好的公司,後來被Google買走卻也沒有幫它做得多好,今年初正式消失了。
不過,它的「人」並沒有消失,而且,夢想還在。網路的人現在都知道,當初Dodgeball的創辦人早已「重生」,成為今年在美國被重度看好的新服務稱為「Foursquare」,如同當時微網誌讓你回答「現在我在做什麼」(What are you doing?),這種的地點服務就是讓你回答「現在我在哪裡」(Where are you?),聽起來好像有點老套(以2005年這樣這麼多廠商來看)?
巧妙的是,Foursquare將這種服務,轉變成一個叫「check-in」的動作。
什麼叫「Check in」?
以往的地理型的社群,大多強調你可以「隨時」都被通知或主動發佈你在哪裡,不然就強調你可以在某地點寫微網誌和大家分享。但Foursquar的概念「剛好夾在中間」,它的玩法是,網友每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拿起手機,打開Foursquare,按下「check in」的按鈕!
這個「check in」鈕其實也沒神奇到哪裡去,就只是將你現在的GPS位置和你的身份,送到Foursquare的主機,你的其它朋友或粉絲就會看得到「你在哪裡」。不過,當這種服務轉成這麼簡單又沒有很自動的「check-in」以後,整個行動社群竟然變得不一樣了。
這點子於是一路就被看好。初期,他們先以「麥哲倫」的「藝名」成功取得fbFund的資金,然後在九月取得135萬美元的創投資金,不過其實都還是少少的;這個團隊相對的相當的低調,老半天都是只有幾個成員而已,此外由於它早期的APP只有做在iPhone裡面,後來雖然加了Android與其他手機,但它畢竟就「只」是一個手機服務,整個使用族群還是被限制在一個範圍內。而且它一定要GPS才好玩,裝在電腦就沒意思了,因此不像Twitter這種網站可以「亦動亦靜」,朋友之間也推展不開(並不是大家都有用它所指定的手機),無法學Facebook這樣靠一大堆四處拉朋友參加的小遊戲來紅。
不過,在出來了近一年之後,它卻在最近幾個月出現快速成長--
從Compete圖表可以看到,從八月到九月之間,它已經跳到20萬月不重覆拜訪,到了十月,它已經跳到30萬月不重覆拜訪(這部份只有「網站」就這麼多了,手機更多),整個呈現急速上升的狀態。而且,這個月它的「動作」超多,先宣布一口氣加了13個美國城市、2個加拿大城市,也不斷的被Om Malik等部落客報出來並自述他們已成Foursquare的忠實愛用者。不過,Foursquare的競爭者也愈來愈多、愈來愈大,其中以Loopt最出名,而「Gowalla」最相像,這個月Twitter又開始有地點相關的API,然後一直眼光離不開Twitter的Facebook臉書大叔也不落人後,在地點服務這方面虎視眈眈,這些,都是在短短一個月內所發生的事情,突然間,大家開始從農場這類的小遊戲,多了一個大方向!
重點來了,Foursquare目前是最大,但仍不見得最被看好(事實上要打敗它可能還蠻快的),但它卻備受注意、尊重,因為它一路下來為這種「Where are you」的一直不怎紅的概念,竟然做出了一連串的煙火!
明確一點的說,Foursquare是第一個為這樣LBS加入了「遊戲」,而且是真正有人玩、很紅的「遊戲」。剛剛說的競爭者「Gowalla」也在這個月推出遊戲,不過已經來遲過於姍姍了。
到底Foursquare做了什麼「小遊戲」呢?
我們上去Foursquare的網站看看,就會發現它的首頁大部份只顯示兩種訊息,一種正是「xxx unlocked the xxx badge」(某某人獲得了某某徽章),另一種正是「xxx became the mayor of xxx」(某某人已經成為某某地的「市長」)。
這兩種,剛好是他們最紅的兩個「地點小遊戲」──
第一個是「市長」(mayor):什麼是「市長」?當你「check in」時,Foursquare不只是告訴你它的「經緯度」,它裡面也有一個大資料庫,記錄著這個經緯度是「什麼地點」,譬如某某購物商城、某某公園、某某大樓內,只要你在一段時間是該點check in最多次數的人,那你就變成那個地點的「市長」!這一部份也已經成為Foursquare的獲利機會點之一,因為一家公司或一間餐廳都可以說,只要是這間餐廳的「市長」就可以得到什麼免費的餐。不過,想成為「市長」,本身的規定就是要常常回來check-in,所以就鼓勵了你要天天回來這個地方吃飯,在天天吃了不知道幾頓飯以後,成為市長,餐廳就會送你一餐飯。不過,目前有些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的餐廳,都沒有知會Foursquare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這些促銷活動,有些甚至說只要你進該餐廳check in了,就可以得到免費啤酒,這點是Foursquare接下來要注意的地方。在Foursquare的設計下,一個城市可以幾乎有無限多的「市長」,每一個市長對他的當地都有意義、都有動力去成為當地的「市長」!
第二個是「徽章」(badges),所謂「徽章」,就是Foursquare列出一些特殊狀況的獎賞,這些獎賞譬如「Newbie徽章」就是當地第一個check in的就會得到,「Superstar徽章」就是曾到五十個不同的地點check-in過的,而「Crunked徽章」則是在一個晚上到過四個地點check-in過的,得到徽章可以集點,到了一些特殊場合,譬如今年初在SXSW會議中,Foursquare又多設了好幾個徽章,譬如「Karaoke RV徽章」只要你到場外停車場的一輛有KTV的房車裡check-in一下就可以獲得,而「Slut徽章」則是你到三間旅館以上check-in即可獲得。你說,這個和「市長」大同小異,不是嗎?不,小小的修改,又是不一樣的好玩的感覺了!如同三月有一篇TechCrunch文章提到他如何在那場SXSW會議愛上了Foursquare的這些「徽章」,雖然他排行很後面、點數不多,但他依然有一股不知名的衝動想要「收集」那些「徽章」。他的體驗是,Foursquare這樣的服務若用在這種為時幾天、人們都限制在一個場所的服務,其實也很有意思,這樣的服務也讓Foursquare多了一個營收來源。
就是因為這些「小遊戲」,讓Foursquare很被期待!也在這樣的氣氛下,現在美國這邊在這個月又連續傳出了「新的Foursquare」,其中包括TechCrunch的以前的作者之一跑出去開了一家「Plancast」,做的是「未來的Foursquare」,也就是指出這些人未來會去哪裡。注意,若這個點子只是這樣而已,那實在沒什麼,我們甚至可以直接掉頭離開不必再去注意了,但,就是因為Foursquare所帶來的「遊戲」的驚人實驗結果,我們開始想,如果Plancast也導入遊戲的點子,譬如,至少在這一群人說「月底我們會一起去日月潭」,結果其他人來賭賭看,他們真的一群人跑到那邊、而且真的四支手機都「check in」的機會有多大?猜猜看誰猜得最準?隨便講幾個都很有趣。這星期另一篇文章在介紹另外一間網站則是「Sponty」,這也是驚人的玩意,它做的是「今晚要去哪裡?」類似的點子,主要是利用Foursquare的概念來增加每次參加活動、一起上夜店的人數。這部份也是可以受Foursquare的「啟發」,帶入遊戲,爆紅到天邊。而且,請注意:Foursqaure幾乎要求使用者一定要有他們指定的手機、使用GPS來「check in」,但Plancast與Sponty這類的點子是不需要的,儘管每一個「遊戲 + 不用GPS的地理遊戲」都是一場非常不確定的新實驗,但只要中了一個,它會比Foursquare現在的水準還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不能確定到底Twitter真的無法進到台灣這裡,也永遠無法確定是否還會有其他的社群平台起來,像Foursquare這樣的點子,本身簡單,好像也沒什麼,玩了半年大概就膩了,但,當它掛上一個「小遊戲」,整個就變得非常的不一樣,許多的「樂趣」都是在設計出來並讓大家試了幾次後,才會發現哇塞怎麼如此的有趣呢!
亞洲能否有Foursquare?類似的點子,還有誰可以做出來?
有人說ç¾ä»£å¹´è¼•äººæ„ˆä¾†æ„ˆæ‡¶æ•£ï¼Œæˆ‘å»èªç‚ºç¾ä»£äººçš„å±æ©Ÿæ˜¯ã€Œå¤ªåŠªåŠ›ã€ã€‚
ä¸åªæ˜¯å› 為競çˆæ¿€çƒˆè€Œå·²ï¼Œå¾žå‰äººä¸€é€²å…¬å¸ï¼Œå°±æ˜¯åŠªåŠ›å¾€ä¸Šçˆ¬ã€åŠªåŠ›å¾€ä¸Šçˆ¬ï¼Œé‚£ç¨®åŠªåŠ›ä¸æœƒè®“人「錯亂ã€ã€‚但ç¾ä»£ä¸ä¸€æ¨£äº†ï¼ä¸åªè¦ã€Œå¾€ä¸Šçˆ¬ã€ï¼Œé‚„è¦ã€Œé¡§æ—é‚Šã€ï¼Œè¦è€ƒæ…®æ™‚局隨時變幻,è¦æ³¨æ„新機會跑出來;ä½é€™å€‹åŸŽå¸‚ä¸å¤ ,å¯èƒ½è¦éš¨æ™‚到å¦æ–°å¤§é™¸æ‰¾å·¥ä½œï¼›ç¾ä»£äººä¸€é‚ŠåŠªåŠ›ä¸Šçé‚„è¦ä¸€é‚Šæ‰¾å·¥ä½œï¼Œæ™šä¸Šåšç¶²æ‹ã€ç¶“營部è½æ ¼â€¦â€¦ã€‚
這樣「燒ã€ä¸‹åŽ»ï¼Œæ€Žéº¼è¡Œï¼Ÿ
尤其今天是周一,åˆè¦è¡ä¸€å€‹æ˜ŸæœŸï¼Œä½ å¯ä»¥è¡å¤šä¹…?
最近見一ä½å‰è¼©ï¼Œæˆ‘排下一次見é¢çš„時間,看到隔天下åˆæœ‰å€‹å…©å°æ™‚空檔,有點勉強,我ä»ç„¶ç¡¬æŽ’了進去,ä¸éŽä»–說他çªç„¶æƒ³åˆ°é‚£æ™‚段他有事,好å§ä¸æ€¥ï¼Œå¯ä»¥ç´„到下個月都å¯ä»¥ï¼é€™æ®µå¾ˆä¸€èˆ¬çš„å°è©±ï¼Œé€™ä½å‰è¼©å¿½ç„¶å†åŠ 上一å¥ã€Œå»ºè°ã€ï¼š
「空閒的幾å°æ™‚,å¯ä»¥ç•™è‘—以後å†ç”¨ã€‚ã€
這å¥è©±ï¼Œé€šå¸¸æˆ‘ä¸æœƒå¤šã€Œè½ã€çš„ï¼Œå› ç‚ºé€™ç¨®ã€Œç¾åœ¨ä¸å¿…這麼努力ã€çš„說法,在這個年紀的人是無法接å—çš„ï¼›ç¾åœ¨å¼·èª¿çš„就是è¦å¿«é»žæ‰“出一å¸åœ°ä½ï¼Œæ‰€ä»¥æˆ‘們åªæ‡‚得努力,åªæ‡‚得用最çŸçš„時間完æˆæœ€å¤šçš„事情ï¼ä¸éŽï¼Œè¦ç¶“éŽä¸€äº›äº‹ï¼Œæ‰æœƒçŸ¥é“,åƒé€™ä½å‰è¼©çš„建言,並ä¸æ˜¯å«æˆ‘放鬆,而是æŸä¸€ç¨®æ›´åŽ²å®³çš„æˆåŠŸè¡“。
æ˜¨å¤©çœ‹åˆ°ä¸€ç¯‡æ–‡ç« ï¼Œè¬›çš„æ˜¯æŸå€‹äººçš„「秘技ã€ï¼Œé€™å€‹å‚¢ä¼™ç›®å‰æ˜¯æŸé›œèªŒçš„記者,åŒæ™‚在æŸå¤§å¸ç•¶åŠ©æ•™ï¼Œè‡ªå·±ä¿®èª²ã€ä¹Ÿæ£åœ¨æ”»è®€æŸä¸€å€‹è¦æ±‚很高的碩士ç,他還想寫一本自己的書……總之,他就åƒä¸€èˆ¬ç¾ä»£äººï¼Œã€Œä½œæ¥ã€å¾ˆå¤šã€äº‹æƒ…很多ã€é›œä¸ƒé›œå…«ä¸€å¤§å †ï¼Œä½†ï¼Œä»–最近å»é–‹å§‹å …æŒä¸€ä»¶äº‹æƒ…:他,åªåœ¨ï¼Œå‘¨ä¸€åˆ°å‘¨äº”,早上9點到下åˆ5點工作,以åŠå‘¨æ—¥çš„早上工作。其他時間,一概,ä¸å·¥ä½œã€‚
ä¸å·¥ä½œï¼
大家想,這……怎麼å¯èƒ½ï¼Ÿé™¤éžæ˜¯åŠ 入什麼單ä½ã€æ‹¿åˆ°ä»€éº¼ç©©å®šçš„月薪,但這樣的薪水在這個年代給一個30å¹¾æ²çš„人,應該也ä¸æœƒé«˜åˆ°å“ªè£¡åŽ»ï¼ä½†ï¼Œä»–很確定,ç¾åœ¨ä»–æ¯å¤©éŽäº†ä¸‹åˆ5點,就å†ä¹Ÿä¸å¿…開電腦,他將這個方å¼ç¨±ç‚ºã€Œå›ºæ…‹æ™‚間表ã€ï¼ˆfixed-schedule productivity)。
這個方法è½èµ·ä¾†å¾ˆåƒæˆ‘以å‰å¯«çš„「黃金時間表ã€ï¼Œä½†é€™å‚¢ä¼™çš„出發點完全ä¸ä¸€æ¨£ã€‚我的黃金時間表是çžè§£åˆ°è‡ªå·±å¹¾æ™‚幾分最有效率åšå“ªäº›äº‹ï¼Œæ¯å¤©é‡è¦†åšï¼Œä½†ä»–的「固態時間表ã€ä¸»è¦å¼·èª¿çš„å»æ˜¯ã€Œå»ºå ¤é˜²ã€çš„動作。
什麼æ„æ€ï¼Ÿ
ä»–èªªï¼Œé¦–å…ˆï¼Œä½ è¦å…ˆéœä¸‹å¿ƒä¾†ï¼Œçœ‹çœ‹ç¾åœ¨çš„生活,最é©åˆçš„工作時間是?然後,想盡辦法ã€çµžç›¡è…¦æ±ã€è²»ç›¡å£èˆŒâ€¦â€¦åšæ‰€æœ‰å¯ä»¥åšçš„äº‹ï¼Œä¾†å»ºç«‹ä¸€åº§å ¤é˜²ï¼Œä¾†ã€Œé¿å…ã€ä½ 超éŽé‚£å€‹å·¥ä½œæ™‚間。
ä½ èªªï¼Œå»¢è©±ï¼æˆ‘也知é“ï¼ä½†ï¼Œå¦‚果把「é¿å…ã€é€™ä»¶äº‹æƒ…當åšä¸€ä»¶æœ€é‡è¦çš„工作,然後還在é¿å…之後,真的還能完æˆé‚£äº›é›œèªŒç¤¾ã€åŠ©æ•™ã€ä¿®èª²ã€å¯«æ›¸ç‰ç‰æ‰€æœ‰çš„事情,那這就å¯ä»¥è¼•é¬†è¶…越一般人了ï¼
大部份的人ä¸æœƒä»¥ã€Œæ™‚間表ã€ç‚ºä¸»è¦è€ƒé‡ã€‚在å¸ç”Ÿæ™‚代,大家照著時間表åšäº‹ï¼Œä½†æˆäººå»å°‡æ™‚é–“è¡¨æŽ’åœ¨æœ€å¾Œä¸€é †ä½ï¼Œæ‰€æœ‰çš„事情都是「想辦法排進去ã€ï¼Œè€Œä¸æ˜¯è®“時間表站出來決定誰è¦é€²ä¾†ã€‚當我們開始èªçœŸçš„å …æŒã€Œé¿å…ã€è¶…æ™‚å·¥ä½œï¼Œé‚£æˆ‘å€‘å°±å¿…é ˆåšä»¥ä¸‹å¹¾ä»¶äº‹ï¼š(1)有些工作就是無法åšå¾—å¾ˆå¥½ï¼Œæˆ–è€…å¿…é ˆç 掉,這些一定è¦è‡ªæˆ‘å¿å—ã€‚æœ‰æ™‚å€™å¿…é ˆè®“æŸäº›äººç”Ÿæ°£ï¼Œæ‰èƒ½ç¶æŒä½ 固態時間表的「完整ã€ã€‚(2)在這些時間點å¯èƒ½æœƒæœ‰ä¸€äº›æ²’æ•ˆçŽ‡çš„å‹•ä½œï¼Œå¿…é ˆå‰”é™¤ï¼Œæ‰€ä»¥åœ¨æŽ’å·¥ä½œçš„æ™‚å€™å¯èƒ½æœƒæ¯”å¹³å¸¸æ›´å¿™ï¼Œè€Œä¸”åœ¨å·¥ä½œçš„æ™‚å€™å¿…é ˆæ¯”ä»¥å‰æ›´å°ˆå¿ƒï¼Œä»¥å‰24å°æ™‚éƒ½éš¨ä½ æŽ’ï¼Œé ‚å¤šä¸ç¡è¦ºæžå®šï¼Œç¾åœ¨ä½ å¿…é ˆåœ¨12å°æ™‚å…§æžå®šã€‚(3)無法符åˆç¾ä»£ç¶²è·¯äººçš„「å³æ™‚ã€æ€§æ ¼ï¼Œç¾åœ¨å¾ˆå¤šäººå¤©å¤©æŽ›åœ¨MSN上é¢ï¼Œé€™æ¨£çµ•å°ä¸æ˜¯é€™ç¨®äººï¼Œç‚ºäº†é¿å…時間混淆,平常ä¿æŒä¸å‡ºç¾çš„ç‹€æ³ã€‚
ä¸éŽï¼Œä»–èªªï¼Œç•¶ä½ çœŸçš„åšåˆ°ä»¥å¾Œï¼Œä½ 在休æ¯çš„時候,就會知é“這一切都是值得。有些一直無法改善的事情,真的就會空出來了,比如男女朋å‹æ²’時間約會,ç¾åœ¨è®Šæˆå¤©å¤©éƒ½åœ¨ç´„會,關係改善ï¼
我å°é€™å‚¢ä¼™æ出的「固態時間表ã€ç‰¹åˆ¥æœ‰æ„Ÿè¦ºï¼Œä¹Ÿæ˜¯åœ¨æˆ‘看到自己與其他網路人ã€ç
¶²è·¯å…¬å¸ã€ç¶²è·¯åœ˜éšŠã€ç¶²è·¯äº‹æ¥çš„ç‹€æ³ï¼Œæˆ‘感覺到:「永續ã€çš„é‡è¦ã€‚
最近很多人é 微網誌爆紅,我也在專欄ä¸ä¸æ–·å¯«åˆ°å€‹äººçˆ†ç´…時代åˆåˆ°äº†å¦ä¸€å€‹æ¥µç››æ™‚代,但,上周看到一篇å°æ–‡ç« ,æ到å¦ä¸€ä½åŒæ¨£æ˜¯é 微網誌爆紅ã€å‡ºæ›¸çš„作者,å»æ˜¯å®Œå…¨ä¸åŒçš„ç‹€æ³â”€â”€
這傢伙å«Gary Vaynerchuk,今年33æ²ï¼Œåœ¨Twitter上é¢å·²æœ‰é«˜é”85è¬å跟隨者,æˆç‚ºç¶²è·¯ä¸Šæœ€æœ‰å的「å“酒專家ã€ä¹‹ä¸€ï¼Œç¾åœ¨ä»–出書了,書åå«ã€ŠCrush It! 》,這本書真是他的寫照,他ä¸æ˜¯åœ¨è¬›å“é…’ã€è²·é…’,他講的是「為何ç¾åœ¨æ£æ˜¯å°‡ä½ 的興趣轉æˆç¾é‡‘的最佳時機ï¼ã€ä»–æˆç‚ºæš¢éŠ·ä½œå®¶ï¼Œä¸€å¤©ä¹‹å…§è·‘å…個城市演講。
é‡é»žæ˜¯ï¼Œä»–æˆåŠŸçš„將他的興趣轉æˆç¾é‡‘,花了幾年的時間?他ç‰äº†å¹¾å¹´ï¼Ÿ
他的「爆紅ã€å…¶å¯¦ä¸¦ä¸æ˜¯çªç„¶é–“的,今年33æ²çš„他,出身自一個俄國移民å°å®¶åºï¼Œçˆ¶æ¯åœ¨ç¾Žåœ‹é–‹äº†ä¸€é–“賣酒的å°å•†åº—,很辛苦的天天工作,ç‰ä»–ç¨å¤§å¾Œï¼Œé–‹å§‹åœ¨åº—裡幫忙,這是15å¹´å‰çš„事了。他æ‰17æ²ï¼Œç•¶æ™‚,他立下志願,希望æˆç‚ºå…¨ä¸–界最棒的å“酒專家ï¼
這個,果然是「夢想ã€ï¼Œå› 為這個夢一共åšäº†15年,到今年æ‰å¯¦ç¾ã€‚2006年他先創立了「Wine Library TVã€ï¼Œæ…¢æ…¢çš„錄製ã€æ’放,目å‰å·²ç¶“有800則影片,一天共有9è¬äººåœ¨è§€è³žã€‚後來Twitter起來,他的看法也很有趣,他èªç‚ºä¸æ‡‰è©²æ˜¯ã€Œä»–講ã€ï¼Œæ‰€ä»¥å¾žä¸€é–‹å§‹ï¼Œä»–就以這個帳號為一個å•ç”é›†ï¼Œå¦‚æžœä½ å•ä»–任何關於å“é…’çš„å•é¡Œï¼Œä»–會在24~48å°æ™‚å…§ç”覆,所以大部份的人所看到的他的「作å“ã€éƒ½æ˜¯åœ¨ã€Œå›žè¦†ã€å®¢æˆ¶çš„。一直到今年,他æ‰çµ‚於如願以償,æˆç‚ºã€ŒçŸ¥åå“酒專家ã€ã€‚
ä¸éŽï¼Œä»–從第一天就開始往那個方å‘å‰é€²ï¼Œé‚£æ™‚候已經在買賣一些棒çƒå¡ï¼ŒçŸ¥é“棒çƒå¡çš„è¦å‰‡ï¼Œä½†ä»–一進入的酒的世界,竟發ç¾è³£é…’絕å°ä¸æ˜¯è³£æ™®é€šé£Ÿå“,酒竟然就åƒæ£’çƒå¡ï¼Œæœ‰äº›é…’比較好的,å¯ä»¥è³£çµ¦çœŸçš„懂得å“å‘³çš„äººï¼Œé‚£æ™‚å€™ä»–æ›¾ç¶“åœ¨è³¼ç‰©å•†å ´è¨æ”¤ï¼Œé€éŽå·§å¦™æ‰‹æ³•ï¼Œä¸€å€‹å‘¨æœ«å°±å¯è³£å‡º1000美元(3.2è¬å°å¹£ï¼‰çš„酒,一個周末就åšäº†ä¸€èˆ¬è³£é…’å°å•†åº—一周的æ¥ç¸¾ã€‚儘管他的父æ¯ä¾ç„¶ä¸è®“ä»–å–é…’ï¼ä»–自己上超市採購,自己練習寫å“嘗日誌,後來上大å¸ï¼Œä»–也很快就è¶ç¶²è·¯æ£ç†±æ™‚創立了「Winelibrary.comã€ï¼Œé–‹å§‹åœ¨ç¶²è·¯ä¸Šè³£é…’。
ç¾åœ¨å¸¸è¢«å•åˆ°ç¤¾ç¾¤è¡ŒéŠ·ï¼ŒæŒ‡çš„是使用Facebookã€å™—浪ã€YouTubeã€éƒ¨è½æ ¼â€¦é€™äº›å·¥å…·ä¾†æŽ¨éŠ·è‡ªå·±ï¼Œç¾åœ¨éº»ç…©çš„æ˜¯ï¼Œæˆ‘é–‹å§‹å¿…é ˆèªªæœå¤§å®¶ï¼Œç¤¾ç¾¤è¡ŒéŠ·ä¸æ˜¯åœ¨è¾¦ç‚«éº—活動,它無法瞬間帶來人潮,但它是一群人,緩慢的ã€ç¯¤å®šçš„被èšé›†èµ·ä¾†ã€‚它åƒä¸€å€‹è¶³çƒå ´çš„觀眾,慢慢塞滿,慢慢的æ“æ“ ï¼Œç‰åˆ°éœ€è¦çˆ†ç™¼çš„時候,黑壓壓的全是人é ,哄然一亂,會踩æ»äººã€‚
一直以來寫的都是「爆紅ã€çš„話題,但有時候,「爆紅ã€æ˜¯å¾ˆå¥½çš„「夢想ã€ï¼Œä½†ä¸¦ä¸æ˜¯æœ€å¥½çš„「目標ã€ï¼Œå› 為,ç¾åœ¨å·²ç¶“有了一個更好的目標,å¯ä»¥ä¾†åšçˆ†ç´…的事。
æ¯å€‹äººçš„個性,都在世界上有它å¯ä»¥çˆ†ç´…ã€çˆ†å¯Œã€çˆ†åã€çˆ†ç†±é–€çš„價值,而網路就是會ä¸æ–·çš„推出新的平å°ã€æ–°çš„åšæ³•ï¼Œæ¯ä¸€æ¬¡éƒ½æœƒæœ‰äº›äººå¯ä»¥è¡å‡ºæ°´é¢ã€‚å•é¡Œæ˜¯ï¼Œä½ 這次沒è¡å‡ºæ°´é¢ï¼Œå¯ä¸å¯ä»¥æ½›æ°´åˆ°å年後,ç‰å年後那個平å°å‡ºä¾†ï¼Œä½ è¡å‡ºä¾†è®Šæˆä¸€æ–¹ä¹‹éœ¸ï¼Ÿ
æ¯æ¬¡åˆ°äº†æ˜ŸæœŸä¸€ï¼Œæ—¥è¦†ä¸€æ—¥ï¼Œå¹´è¦†ä¸€å¹´ï¼Œæˆ‘們所é¢è‡¨çš„都是夢想是å¦æœƒå¯¦ç¾çš„ç–‘å•ï¼Œä¸éŽï¼Œæˆ‘們記得一件事──
åªè¦æŠŠå®ƒæŽ’進了自己æ¯å¤©çš„åŠŸèª²è¡¨ï¼Œä¹Ÿçµ¦è‡ªå·±è¶³å¤ ä¼‘æ¯æ™‚間,它就會實ç¾ï¼
最近寫軟性題材寫出興趣來,有一篇文章是今年七月間在《非凡新聞周刊》專欄的,後來有些網路人並沒有看到我那篇文章,而是直接讀到文章中引用的Paul Graham的「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他們覺得很有道理,和我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每一次的討論都精彩萬分,可見這真的是一篇好文章!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Paul Graham到底是在講什麼,還有它又給我們怎樣的新省思,與新機會(有興趣者請購買這期《非凡新聞周刊》看其他新文章)──
矽谷的創意能量近半年有消沉的趨勢,這段期間亦出現了大量的「心得文章」,研究一間創意公司要怎麼管理創意、統御創意?
其中一篇我很喜歡的,是由知名網路科技人Paul Graham所寫的分析,他在講,一間公司之所以沒辦法統御創意、管理創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開會時間」不對!
此文章一出,許多創意工作者立即表示認同,它簡直…講出了許多創意工作者的心聲!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
倘若,我們將一支製作網站的「創意團隊」拆成兩種人,一種是「創作者」(也就是工程師、設計師…等),另一種是「管理者」(包括總經理、總監、產品經理…等),Paul Graham表示,「創作者的時間表」(maker’s schedule)與「管理者的時間表」(manager’s schedule)簡直是「天差地遠」,一定要小心處理!
你是哪一種人呢?你的時間是否是這樣處理的呢?請看看──
「管理者的時間表」,就像傳統的記事本的設計,它以「一小時」為基本刻度單位,這些總經理、副總經理、產品經理,每小時都有不同的會要開、有不同的人要見,Paul Graham說,這是一個很適合「下命令」的時間表,可以隨時安排、隨時下指令,將時間拆開再重組回來。他們真的很習慣於這樣的時間安排方式!
不過,「創作者的時間表」就不同了,尤其是對於創意工作者來說。Paul Graham認為,創作者的時間表,每一個「時間格」至少需要半天這麼長,因為,每一個創意工作者的腦子都不是隨時在等候(standby)的狀態,不像管理者,只要知道下一場要去哪裡活動就可以了。
因此,這樣看來,一個管理者想讓他旗下的創作者生氣、發瘋、錯亂、抱怨其實「超簡單」,只要管理者想辦法用它的「時間表」,來命令創作者,叫他們開會、叫他們做東做西,那,啊哈,創作者一天的時間被切成幾段,心情也被切得柔腸寸斷,專注力更是碎碎平安,他們的一天……真的就完蛋了。雖然還剩下幾段破碎的時間,但,這種時間是組不出什麼好成品的!
這時候,如果老闆又咄咄相逼,那這位創作者很快就會「不再努力幹」,在那邊耍呆,準備被fire掉;如果再咄咄一點點,這位創作者會馬上又埋頭到電腦裡,寫的不是工作,而是「辭呈」,幾小時候寄到老闆的信箱裡!
然後,我在這篇文章中,在此時「語氣一轉」,換句話說,老闆不要相逼,那員工也要自動自發才行。員工要可以「放手去做」,似乎也要「找對員工」、並充份授權才行,於是我引用美國另一位部落客Eric Ries在那個月發表的另一篇詳細的文章,探討他自己經營一間網路公司的「面試秘方」──
他認為,所謂面試的目的,是為了要問候選人一連串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主要是要篩選出「思路正確」的候選人,而不是「答案正確」的候選人!換
句話說,對方最後的答案是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怎麼去得到這個答案的?因此,如果看到對方簡短的回答了,一定要追著他問到底是怎麼得到這答案;如果對方寫不出來答不出來,也一定不要放棄他,而是問問他目前「想到哪裡」,接下來又是怎麼想呢?
這是因為,一間創意公司所面臨的挑戰,絕非「已經知道的答案」。找一個原本就「已知」答案的,並不表示他面對「未知」可以勝任。
這位網路人說,後來,他在面試的時候,改考面試者一些「很難的問題」,故意就是要讓面試者當場答不出來。這時候,他再小心觀察到底眼前這位面試者嘴巴雖說「不知道、不知道」、表情面露慌張,卻努力的在找尋答案嗎?這種人,是他的第一首選。另外一種則是當你給他暗示,他還可以跟著這些暗示,慢慢的找出答案來,這種面試者也是勉強可以錄取的。但,有些面試者表態放棄、留一大塊空白,等著聽下一題……這類的面試者,正是一般的創意團隊所應該極力避免的「地雷股」!
我在寫以上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抱著學習的心情去看的,我並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我也還在摸索、學習中。我知道,做創意的團隊,最棒的狀況是全部就是一群朋友出來做,或是學長學弟,這樣的團隊簡直堅不可破、什麼都做得出來。但是這樣不可能,而且團隊要到五十人以上時,任你怎麼拉朋友請學弟妹都不夠了,一定要有外部人員進入,一定會產生階層關係,一定會有老闆,一定會有部屬;一定會有「創作者」,一定也會有「管理者」,兩方都希望好好幹,於是,又會出現創作者與管理者的時間表「相衝」的狀況!
所以,「管理」不只是有趣而已,它真的是一門很有力量的學問,誰能在這方面特別拿手,就是能讓一群搞創意的人,集中火力變成更大的創意,你看,許多驚人點子都是由兩、三個人想出來並做出來,那如果某某人可以一口氣管200個這樣的人,並維持原本的創作水平,那會是多大的力量?現在,什麼都「微型」,寫作也微型,創業也微型,創投也微型,然後連開發標的(從網站變成APP)也跟著微型起來,要怎麼讓100個人就像3個人一樣如虎似龍呢?
想不出來的話,那,就先從3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們開始吧。
今天寫個小小的創業成功故事,這星期在《華盛頓郵報》上面看到一個有趣的成功案例文章,它在形容,某個人是怎麼發現一個商機,然後開設一間網路商店來爆紅的──
這位創業者叫做Jeffery Morin,他應該沒想過他會創業,更沒想到他會在27歲,還沒結婚,就在網路上賣東西海賺了500萬美元(台幣1.6億)。
這位仁兄在七年前,跑去加入美軍當兵,就在他們的艦隊行駛在中東的紅海,休息的時候,其他同袍忙著抽煙和玩樸克牌,他則自己拿著筆電上網(天啊,軍艦可以上網?),到eBay四處逛逛。可能是因為在當兵的關係,他也很快的發現網路上有人在賣一些軍隊的紀念幣(military memorabilia coins)。
什麼是軍隊的紀念幣?
這種東西平常人應該一輩子不會碰到--它是美軍有時候辦了什麼演習或什麼獎賞的時候會印製的特殊紀念幣。這些紀念幣在eBay上面賣得並不貴,每一個才15美元而已,但有趣的是,這位20歲的年輕人因為常常逛軍中的福利社,知道這樣的紀念幣在福利社中只賣5美元。年輕人立即看到了「價差」,雖然每一個也只賺10美元罷了,但他立刻就到福利社買了30個,還和老闆凹到每個打九折以4.5美元成本單價購買,再以比別人便宜的11.50美元賣給eBay上面的買家,每一顆紀念幣他可以賺到7美元。就這樣,這位年輕人做起了生意了。
但這生意真的很難做,因為他每一個紀念幣他都必須要拿泡泡信封包起來,用手寫上對方的住址,還要去弄成包裹寄出,這些又另外加了一美元左右的成本,還沒計入他的人工費用,以及有可能不小心寄丟的潛在賠本的成本。然後,他又發現在eBay上面絕不能貪「快」而一次賣一大堆,希望接「大訂單」,而要一顆一顆紀念幣慢慢來,這樣每次的競價才會競得夠高。不過,這位20歲的年輕人可說是「傻傻的」,就用每天中午吃飯休息時間,包紀念幣、寫住址、上網上新的檔……就這樣,他一個月賺到大約300~500美元,沒有再多,但也沒有再少;每天雖然都在競標網站上讓網友競價,但也沒有一天讓他真的多賺到哪裡去。
如果他這時候跑去問任何一位專家,專家肯定告訴他,你這樣做很沒意思。紀念幣顯然是一個很狹窄、需求不大的市場,再怎麼做就只有這樣而已!
不過,年輕人就這樣傻傻的做了六個月。
六個月後,他收到一封來自Ohio的信--
那是一位婦人,她顯然對這位年輕人在賣的紀念幣不太滿意。她問,咦,有沒有一種紀念幣,專門賣給像她那樣,孩子在美軍裡面服務的「軍人的母親」的?
奇特的事情來了。首先,這個「需求」,是六個月之後才有人突然提出,而且只有這位婦人提出過,沒有下一個再提出。此外,如果一個軍隊的紀念幣都只有如此多人購買,為何將此紀念幣做成「專給軍人的母親」的,就會有更多人購買?不可能嘛!也就是說,這位年輕人其實有千百個理由去否定這樣的一個從客戶直接過來的請求,他稍微用一點點商業判斷,就會很快的下一個「不理她」的決定。
但,成功的人,想的永遠和人不一樣。甚至我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有去想過。總之,這位年輕人,就真的很認真的去找。結果當然是找不到這樣「專給軍人母親的紀念幣」。然後你猜發生什麼事?這位年輕人,或許也是思念在家鄉的母親,他請一個很會畫畫的同袍,設計出這個「軍人的母親」的紀念幣的花樣,然後從Google上找到一間專門可以客製化的銅鑄紀念幣的廠商。年輕人花了300美金(台幣1萬元)開了這個鑄模,然後此後的紀念幣一個成本是3.5美元,他只先試做了100個「專給軍人母親的紀念幣」,花了他750美元,大約兩個月的收入就這樣投回去給了製造商。
他的第一個顧客,當然就是那位媽媽,除此之外,他跑到一些專讓「軍人的母親」集結的線上討論區、部落格去留言,用最基本的方法慢慢的將這麼一個他自己設計的紀念硬幣宣傳出去,結果你猜發生什麼事?
100個紀念幣,在短短3小時內,就被訂購一空。他每顆賣10美元加運費,所以他小賺了250美元,利潤空間是25%左右。
看到「爆紅」,年輕人馬上又請鑄工廠再做了500個,亦PO上網去賣,結果又是在3天內銷售一空!這一次他再小賺了2500美元。
這是一個無心成為商人的年輕人,第一次嘗到什麼叫做「做到生意」的感覺。年輕人也請他的母親幫忙做這個生意,母親從他們老家那邊出貨,他來負責網路接單。做大了以後,他也學其他商品,運費也「提高」到4美元左右,這個運費客戶願意欣然付出,而他的獲利也更多了。
接下來,他的擴張策略也很簡單。原本他都是做「專給海軍的母親的紀念幣」,現在擴張到空軍、陸軍……,原本只給母親,現在也給父親、兄弟、姐妹、表哥堂妹、老師、鄰居…所有所有的人都有他們的紀念硬幣。他的工廠也一直換,成本一直壓低,最後,據報導,他找到一間在中國大陸的工廠為他鑄造這些紀念幣,每個硬幣的成本從3.5美元驟降到0.9美元而已。
這時候是2003年,他已經離開美軍,每個月的營業額為1.5萬美元,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一般的上班族,而他的「公司」只有他和家人而已。這時候,他學會了更積極的網路行銷手法,跑到搜尋引擎大量下關鍵字廣告,幫客戶做客製化的紀念幣。這時候大賣場Target來談合作,要他們做的並不是「給軍人」的紀念幣,而是給「星際大戰」。Target一次訂了五萬個。目前這年輕人已經開了5間公司,總和收入為一年500萬美金,其中250萬是製造成本,100萬為給搜尋引擎的關鍵字廣告成本,50萬美元是人事成本,每年這間公司可以淨得100萬美元(3000萬台幣)左右。
這位年輕人,可以說是許多默默成功、默默賺到百萬、千萬、億的年輕網拍商人的故事。但他的故事顯然又要更有趣一點,因為他真的挖到了一個完全藍海、完全沒有任何競爭者的產品,而奇妙的是,他挖到這個新創商品,本身卻完全不是因「創新」來做到的。
我們回顧他的幾個關鍵:他本身喜歡網購,觀察到福利社的商品,所以他看到了「價差」;看到價差之後,他開始接觸客戶;接觸客戶以後,這些特殊的客戶報給他一個更特殊的「需求」,這個需求由他小量製造後馬上造成「爆紅」,爆紅之後他再擴大他的產品線……。
這個過程,如果此人「太有創意」,會發生什麼事呢?
太有創意,意思就是「不聽話」,自以為的去做一些新的嘗試,不等時間醞釀讓他去等到那個價差、不等時間醞釀去等到那位要求客製銅幣的母親……說不定他跑去做其他的商品,從此就成為只是「其中一個」載浮載沉的網路小賣家,有一餐沒一餐。
網路就是這麼有趣,誰說創意就是老大?不過,無論創意或不創意,更重要的特質,或許是「堅持」二字。
尤其是那種看起來有點傻、傻到好像沒什麼去仔細想過的堅持。
這星期,美國的哈佛大學有一個很有趣的消息傳出,其實已經默默一陣子。這是一個叫「SpacedEd.com」的網站,中文就翻成「間隔教學」吧。所謂「Spaced Ed」就是,他們在思考,為何教育有時候好像不是這麼有效果?原來,「考試」可能是罪魁禍首。為什麼呢?同學們為了考試才努力念書,但也為了考試他們念書的模式變成「為了考試而念」,於是有些同學都是在考前一分鐘才念,這種叫做「大吸大吐」(binge and purge)的念書法,一天前一口氣「吸」一大堆知識,隔天考試期間又一口氣全部「吐」出來,科學家說不是很有效的。所以這幾年來,有幾位跨領域的哈佛的教授結合起來一起開發了一套「間隔教學」系統。
有趣的是,這套「間隔教學」系統,依然有「考試」的成份在裡面!
你說,這種「間隔教育」是否又只是一個稍微有點不同的方法?有趣的就在這點,因為「間隔教育」其實指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簡單分解法──
它基本上就將一堆知識,「拆卸」成好多好多的小塊,每一小塊就視為一單位,然後,這些「單位」丟給學生的方式,是採用心理與教育學家之前已經做過科學實驗證明是很有用的「間隔教育法」。
這是什麼方法呢?一共有兩種--
第一種就叫做「間隔效應」(The Spacing Effect):當你將這份知識重覆的去學習、去吸收,隔一段時間就回來溫習,可以強化它在你腦裡所待的時間之外,還加強了它在腦裡的重要性。以後你想到什麼相關的,這些知識會馬上跳出來,非常棒。
第二種則叫做「考試效應」(The Testing Effect),如果將一些知識改以「考試」的方式提給讀者,這樣的話吸收的效果會大大的改善。也就是說,這種考試並不是最後來個期中考或期末考,而是隨時隨地都在考。這本課本已經不教死知識,而是不斷的在出題目在考你!考了你,你當然不一定答得出來,沒關係,後面的解答會告訴你答案,然後還會告訴你更多的知識……。
結合以上兩種方法,他們開發出「間隔教學」法--
目前,他們一堂課大約是兩個月,被拆卸成20~40個「大問題」,如果你答錯,它大約會在一周後再次回來再教你一次。如果你答對,那三星期後它還會再回來考你一次,如果還是答對了,那麼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出現。整套「間隔教學」就是不斷的重覆這些問題,直到所有的問題都被答對兩次以上為止。聽起來……是不是一個很簡單的教學法呢!
他們先把這系統用在醫學院同學身上,結果幾年下來,發現使用這系統念書的,他們的心中的知識竟然提升了高達50%!意思是說你現在原本心中只記得大學四年、研所兩年的某些知識,現在可以多了50%這麼多。這些知識拿到外面去用,都會是很好用的東西,至少,當初投資這麼多年也不致於浪費了。更有趣的是,在知識提升的同時,同學們還發現這招竟然非常的「有趣」,所以「間隔教育」不只提升了學習成果,還提升了學習熱忱。其他成功案例還包括對攝護腺癌的篩檢師的教育訓練,結果發現,用了「間隔教育」來訓練他們,後來他們上崗位,篩檢的錯誤率竟然成功的降了26%。目前在SpacedEd上面共有十幾個課程,大部份依然是醫學的課,但有一堂「音樂課」,那位吉他老師在每一個問題是用影片的方式,他在裡面彈奏吉他考學生。
這套知識是由一位Kerfoot教授所教的,他其實不是第一次參與線上教學的開法,他之前就做過線上教學,對四間醫學院的學生做過,沒想到效果奇差(就和許多線上教學一樣),他發現,這些知識,同學們覺得學得很辛苦(在線上有時就是沒感覺),然後又留不住在大腦裡。有趣的是,這位教授竟然沒有對線上學習感到失望、走人、回到傳統,他竟然打算好好的改造線上教學;學理出身的他非常注重科學研究,其實科學家早就已經幫我們做好這些實驗,找到類似這個「間隔效應」和「考試效應」的好方法,現在他只要想辦法將這兩個好方法放到線上教學裡,讓他們盡量的配合發揮,果然!初試啼聲,就創下了50%提升的佳績!
怎麼賺錢?目前的模式是,哈佛已經將這「間隔教育」的專利與knowhow都獨家授權給了一間叫「SpacedEd」的新創網路公司,這間公司的背景不明,但想必是有點關係的。然後,SpacedEd打算學App Store那樣的抽成模式,找來老師們開發這些課程,最後這些老師可以自己保留60~80%的營收!
如果這樣下去,我想許多傳統的老師都會過來!
看了這網站,我覺得非常讚。許多線上學習,不免都是「花拳繡腿」,不是說業者不認真,而是大家認真的地方都在我們自己主觀認定的什麼樣的線上教學才是好,所以大部份的都是在做「擬真」的動作,就是怎麼讓老師看起來很真實、甚至可以和學生互動、和其他同學互動等等,但這一派的做法一開始就為線上教學的層次給拉低了,再怎麼真實,最後還是不必真正的教室還真實,所以線上教學永遠得收取比實體還低的學費,希望以重覆販售來創造驚人的規模業績,但往往第一戰都打不敗實體的教室。於是,線上教學再挖的,就是跳下去,在每一個課程上面想辦法再微調,試圖從某一個族群或某一堂課程打出名氣,再慢慢擴大,但這件事本身又將規模縮小,沒有第一個成功,也不可能到第二個。
再者,線上的教學雖然很棒,但平台或工具商最缺的還是「內容」,內容必須由老師來提供,但老師們對於線上教學的興趣並非每位都如此熱中。這時候,SpacedEd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SpacedEd是將一個極新穎的教學法,直接透過線上去實現(事實上也比較容易透過線上實現,實體的教室是做不到那兩招的),它賣的不是課程,而是教學技術,而這教學技術並不是線上技術(對老師的誘惑力低,許多老師自己根本不用電腦),而是一套特別的學習法。這個概念讓SpacedEd一開始就有機會讓大家「立刻聽懂他與眾不同之處」,且,老師們也比較想來試試看,不是找到更多學生,而是提升更高的學習效率(不是講講而已,是真的提升)。像現在SpacedEd證明了它可提升50%學習效率後,現在下一步,他已經在SpacedEd上面「廣招課程」,每一個課程都可以透過他們的設計,設計成「間隔教育」,這個網站可以提供非常非常「廣」的課程,且任何一個課程都會可以套上他獨有的學習方法,讓大家都很想看看,用在日文、法語、德文課會怎樣?用在金融課程又會怎樣?用在電腦學習呢?
創業家還可以想出怎樣的「新教學技術」,可能只是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就有機會做成一整套線上學習系統。說不定有機會突破線上學習目前的瓶頸,之前大家所看好的那些熱情,全部都會投注在你一間公司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