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星期一,去看了這部片,從這部片排隊開始我們就陷入了被耍的窘境。 

原本以為七點半到看八點應該沒啥問題的片子,卻從買票就可以聽到小丑對我們如此天真的大笑。沒錯,黑暗騎士居然滿到九點卻只剩下前五排的座位?而更讓我驚訝的是,這部片的片長居然長達151分。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居然可以讓這部片在星期一的上班日還有如此多的人願意上電影院來觀賞,而且漫畫改編成電影的片長居然超過兩小時?實在令我嘖嘖稱奇!

而電影結束之後,腦袋裏面許久沒有出現的混亂卻開始接踵而來,渾沌不明的我越來越感受到這部片的壓力及震撼。戲裡戲外,我們重了小丑的計,更重了黑暗騎士的蠱,想一起沉淪嗎?歡迎你加入黑暗騎士的世界!

(P.S 明天開始要去NZ上工九天,8/1以後再見^^)

黑暗騎士 官方網站


引用的文章出處如下,如欲閱讀完整原文歡迎點選標題,感謝火大,喳喳,膝關節、夏金剛大大的分享!!!(8/11新增
Mr. Tuesday大的文章,感謝分享)  
Posted by Mr. Tuesday
編導演的巧手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不但勾勒出孤獨英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後的身影。在此我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毫無疑問的經典。

在《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上映前兩天的夜裡,我收到了來自亞馬遜網站、飄洋過海寄來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與《蝙蝠俠:高譚騎士(Batman:Gotham Knight)動畫特輯》的藍光光碟。
東西比預期中早到了。我拆開那不合身的小紙盒,謹慎的程度像是收到了某個組織寄來的信物。那兩隻藍色的殼子裡,《開戰時刻》自然是已經熟極了的;而在《高譚騎士》中,六段小故事各自從警察與市民、布魯斯韋恩與他的敵人們的角度看待蝙蝠俠,他的存在、他的心結與他的過去。在第六段結尾的地方,布魯斯對阿福說道:「也許這麼久以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阻止當年奪走我父母的那兩顆子彈。但無論我做得再多,那都是不可能的了。」

無論做得再多,能夠改變的都只有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他注定要永遠地戰鬥下去。看完了《高譚騎士》後,我關上客廳的燈盞、回到房間裡,繼續聽著兩星期以來反覆播放的《黑暗騎士》原聲帶。「七月十八日,上映第一天的凌晨《黑暗騎士》已經打破了影史午夜場的紀錄」、「首日六千多萬美金的成績也再度刷新了影史」、「短短兩天裡,《黑暗騎士》已經殺進了IMDB Top 250排行榜的前三名」…一則又一則的捷報開始傳出,而我只能繼續坐在電腦前、一心企盼著進戲院的那一刻趕快來臨。浸身在那片低頻音澎湃、渾厚層疊的管弦樂裡,我彷彿正進行著某種無比慎重的、只有我自己才能夠明白的儀式。
然後是星期六的晚上。

十一點十九分,場內的燈光亮起,我坐在國賓大廳、再熟悉不過的十二排一號座位上,已經兩個半小時了。隨著片尾組曲沈緩地行進著,黑色的投影屏幕被罩敷上一層瓷白。全場的觀眾已經魚貫地起身、步下階梯準備離場去,我卻還依舊端坐著,清楚地知道非要看完那行字、看見那個名字出現在「以此紀念…」的那張字卡上,才算是真正地看完了這部電影。但我又忍不住要想:也許對我而言,這場電影根本永遠都不會結束——或者其實,從來都不曾開始?

三年過去了。在一片灰藍的色調中,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的蝙蝠俠與他的高譚市終於歸來。《黑暗騎士》上映至今七天,在所有我看得見的群落、討論區、影評統計或媒體排行榜上,所掀起的巨浪已不只是「叫好又叫座」,而是一種時代性的文化現象。在編導演的巧手中,《黑暗騎士》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不但勾勒出孤獨英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後的身影。在我的身邊,這幾天一再地聽見「今年的電影首推《黑暗騎士》!」「我沒有預期它會這麼好看!」「看完之後我傻了半天,最愛的電影換片了」等等由衷的讚嘆。而我自己——就如同上映前近乎歇斯底里的期待一般——在此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毫無疑問的經典。

經典的成就來自太多方面。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目光必定是其中之最。當年在《開戰時刻》裡,他看待高譚市的罪惡與深邃,以昏黃的色調鋪灑出一座都會的遲暮之態;到了《黑暗騎士》中,他想以更細膩的筆觸描寫這座城市從谷底復甦、除去身上陰霾的企圖。高譚市的黎明就在不遠處,而從法治系統到檢警單位、從升斗小民到地下社會,凡是想要改變現狀的,都得面臨撕扯與痛楚。被收買的警察法官不可能馬上從良,有污點的執法人員也不會一夕消失;雖然有盡力在守護著黑夜的蝙蝠俠,但高譚市想要重新站起來,要靠的是它自己。
於是乎全片灰藍的色調,不只是正義力有未逮的憂鬱,也是在晨光將臨的魔術時刻裡、蔚暗視線中所透出的清晰。

在白天與黑夜交界的地方,克里斯多福諾蘭首先辦到了一件事:那便是以按部就班的、毫不裝腔作勢的口氣,說了一個好故事。諾蘭兄弟的劇本在《黑暗騎士》一百五十分鐘的篇幅裡塞進了極多的訊息,在全片七個主要角色、數都數不清的段落轉折中,從最讓人痛快的香港擄人、最緊湊難以喘息的囚車追逐、哈維與瑞秋分別遭綁的兩難局面,到片尾的渡輪困境、蝙蝠俠獨闖工地的武戲等等,每個段落的危機層級、場面規模、決策掙扎、效應深度都有自成一部好萊塢電影高潮的能量。

當這些能量匯聚在一起、被摻揉進各組人馬的鬥智角力中:從小丑難以預料的出牌到他通透的全知觀點、從布魯斯韋恩偵探般的應對到他所擁有的資源、從執法人員敵暗我明的處境到大象難以跳舞的系統負擔…都幫忙撐起了《黑暗騎士》龐大的故事規模。但這篇故事不僅僅是廣若穹蒼,更同時是深而刺骨的:一波波未平又起的危機、在每個角色心海中所激起的漣漪,包括當人情凌越真理、想循理卻又難以從法的掙扎、憤恨懊悔與力不從心,都被細膩地點綴在故事的行進中。而觀眾便有如同置身在百褶層疊的書頁裡,在一閃即逝的頁碼間窺視著不完整的訊息,又被無可抗拒的外力暈眩著視線。
也因此,這般持續性的高潮與緊繃不免會讓觀者覺得無暇停緩、難以進行思考。《黑暗騎士》在敘事上的行雲流水與一環扣一環、那讓人嘆為觀止的魔術師戲法,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招牌絕技。但這樣的特質也是一體兩面的:精彩而豐厚的推演造就出近年來最有析辯價值的故事,但也同時,讓人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搞懂來龍去脈、跟上所有的細節。

好在這樣的緊湊並未損及全片幽微的光芒。在《黑暗騎士》中,最精彩的設定就是角色的對比。哈維丹特與蝙蝠俠兩人分佔明暗的位置,英雄惜英雄、互相揣摩心意交錯表裡。他們被塑造成高譚市的「白色騎士」與「黑暗騎士」,他們都有所不為也有所不能為。「不能為」的面向有另外一方與之互補,但「不為」的部分卻成了被敵人打擊的死穴。片中的正派們往往要面對無解的難題:「只能救一個」、「該不該犧牲自己?」、「喪失理智的群眾要如何制止」、「早知道當初就應該先殺了他」…
如此這般,屢屢把角色逼入內在的黑暗面、逼視著自己或他人的自私。《黑暗騎士》的劇本因而是與典型的善惡二元論背道而馳的。但也是這股明中帶著暗、暗中溢著光的敘事氛圍,及隨時都可能豬羊變色、斗換星移,計高一尺的背後謀高一丈的動態壓迫感,圍繞出高譚市那千絲萬縷的、無所不在的落魄都會氣質。
而在光絲游移之際,我們首先看見的是黎明將屆的第一道曙光:高譚市的檢察官哈維丹特。

也許是對原作的角色不夠熟悉吧?但我在進戲院之前,真的不曾想到《黑暗騎士》會把哈維丹特描寫得如此光明而善良。有著導演口中「美國英雄氣質」的艾倫艾克哈,在此將哈維的正氣凜然、狂放之風、十全的決心與加倍的膽識都演足了份量。他同時又能視得大體,相信蝙蝠俠與他所執行的正義:「高譚市為擁有這樣的市民感到非常地驕傲。」當布魯斯的立場軟化、暗示要主動自首的時候,最無法認同且叫他別放棄的正是哈維丹特。

其實,從詹姆斯紐頓霍華為其譜寫的恢弘交響主題〈Harvey Two-Face〉便不難窺見《黑暗騎士》對這枚角色的厚愛。這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膽之處:哈維丹特的存在與執行正義的可能,必然會相對抹消蝙蝠俠的「不可替代性」。但這部劇本不但無諱於降低英雄的價值,還透過兩人性質的互補突顯出蝙蝠俠的有所不能:位在法治系統上層的哈維丹特,能在光天化日下、頂著檢察官的徽冠與權柄行事。這樣的理直氣壯與名正言順,是體制外的蝙蝠俠所無權擁有的。而這位「白色騎士」的衝勁與決心、大刀闊斧的魄力,更讓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成為高譚市屏待已久的曙光。
但光芒雖然耀眼,我們依舊再清楚不過:在黎明到來之前,若沒有那隻巨大的蝙蝠在把守著正義、令歹徒聞風喪膽,又怎能不讓人對漫漫的長夜感到恐懼呢?

蝙蝠俠的孤獨、懊悔、無處施力與難以迴旋,是《黑暗騎士》為他罩上的沈重氛圍。當年在《開戰時刻》裡,克里斯汀貝爾所詮釋的布魯斯韋恩雖然年輕,卻已透出相當的內斂與孤寂。他的平穩與處變不驚、配上一身墨黑的蝙蝠俠衣裝,便成了把一切心緒通通內化、無從怒吼也難以哭泣的形象。
當然你我都倒背如流了:「在面具底下的是誰並不重要,而是我的所作所為定義了我的存在(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這是《開戰時刻》積極入世的言志。創造出蝙蝠俠這樣的聖像(icon),布魯斯說他的原意是要激起人們的善意,卻沒想到在《黑暗騎士》中,他的行俠仗義不但招來了盲目的追隨,更在某種程度上激起了更多罪犯的戰心。

也因此,將黑白雙騎的並行視為全片核心的《黑暗騎士》,便有著如雙螺旋一般交替浮沈的精彩結構。白色騎士的崛起,讓蝙蝠俠看見了自己淡出的契機;雖然對方是情敵,但布魯斯對哈維卻是由衷地惺惺相惜。也是基於這層認可,讓蝙蝠俠將哈維視為接班人——再加上對瑞秋歸來的企盼,一股退隱的念頭便自然成形了。

布魯斯曾經說過:「蝙蝠俠是不能有極限的」;他在回應戈登的感激時說出:「你永遠都不需要跟我道謝」;他親手終結了法康尼家族在高譚市最囂張的王朝。但在心底深處,他最念茲在茲的卻是瑞秋說過的那一句:「也許有一天,當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的時候,我會再遇見那個令我深深愛著的小男孩」。
在深暗的地洞中潛行了一整年,小男孩終於瞥見了出口的微光。但這一切進程,卻被小丑的出現給打亂了。

在某次雜誌的訪談中,克里斯多福諾蘭提到他們自認最精彩的設定之一,便是「因為有蝙蝠俠的存在,反而吸引了某些罪犯來到高譚。」在《開戰時刻》中的蝙蝠俠學會了兩件事:一是站在體制外打擊犯罪,二是將恐懼化為強大的武器。但這一切在小丑面前通通不管用:他只想把體制翻動得混亂失序,而且他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攻勢不但對他無效,還換來他的那句「你也不過就是個怪胎,跟我一樣罷了!(You’re just a freak, like me!)」
蝙蝠俠習慣循線辦案,但小丑犯案的背後卻缺乏世俗的動機;家財萬貫的布魯斯韋恩真正在乎的東西並不多,但小丑卻是招招致命地打擊著它們。他窮盡一切的手段要抹殺哈維丹特,最後成功地讓他墮入了邪道;他不斷地挑戰蝙蝠俠不殺的原則,到頭來可能連布魯斯自己都要懷疑起這項堅持來;他甚至還拿瑞秋開刀,終究奪去了蝙蝠俠回歸光明的最後一絲寄託。

事實上走筆至此,我突然很想反問自己:要談《黑暗騎士》,怎能不一開始就從希斯萊傑的小丑談起?
對小丑的解釋可以有很多可能。但在我心目中,他可不等同於「純粹的邪惡」。吊掛在他那紫色西裝中、球綠亂髮上的關鍵字名單,大概包括了「瘋癲」、「失序」以及「追求好玩」吧。編導們故意不在電影中揭露他的過去,為的就是凸顯出他的「絕對(absolute)」。如果說邪惡的定義是以殺人為樂、或造就各式各樣的悲劇,那小丑的一切只求好玩、只求混亂的心態根本與善惡無關。比起在蒼白的月光下與惡魔共舞,他更想要蹲在一旁、欣賞亂舞的群魔並為其舞姿哈哈大笑一番。

小丑他並不想要錢,不想要統治世界,也大概對殺人本身沒什麼興趣——這些都不算是他所謂「較高層次的犯罪」。他是漢斯季默筆下無止盡的雜音與低頻,是興沖沖地追著車尾燈亂跑的狗兒。他想要的樂趣既細膩又單純:他明白越是習慣做好萬全準備的人,越無法接受預料之外的狀況。而藉由混亂所引起的失序、失序所帶來的恐慌,他所推落的骨牌效應成功地癱瘓了高譚,並進一步拆穿了人類社會藉由法規限制、約束與綑綁自己,還藉此獲得安心的假象。
真正高明的犯罪者,是在水面下方先鋪灑一片神鬼不知的細網,等到魚群都就定位了,便把網子一收、吊起最大尾的魚兒一如預期。但小丑想做的卻是:在水中灑下迷藥,讓同類的魚種間彼此互咬,看弱小的魚兒把強壯的大魚們追著亂跑。他純然地享受失序的景象,俯身吸食這一切如滿室罌粟的煙雲。

但同時,編劇們似乎也很想說:當正義的地位被無限上綱、成了壓迫一切不按規矩行事份子的藉口時,人類的理性本身便成了最大的笑話。小丑他嘲諷道:「只不過出現預料之外的狀況,所有人就都會亂了陣腳、露出難堪的本性然後彼此互咬。」他想辯駁的正是:瞧!一旦失去得以憑依的準則,你們這些所謂正常人的行事還不都一團亂?哪還有資格批評不遵守規矩的我們就是「惡」呢?
為了凸顯這一切,諾蘭兄弟讓小丑成了吞噬光明的黑洞,成了刺破常規、煽動亂度趨向最大的點火者。這片野火燎原不但燒掉了蝙蝠俠退隱的美夢,更燒毀了高譚市半邊的光明——在小丑的臨門一腳下,《黑暗騎士》的第二個反派於焉誕生,那便是哈維「雙面人」。

其實從故事一開始,嫉惡如仇的哈維丹特便對戈登警長不願意查辦下屬、不想當「抓耙子」的老好人心態非常不以為然。看過《開戰時刻》的你我當然明白,戈登畢竟已是高譚市「最後一個沒被黑幫腐化的警察」,且他也說了:「為了跟黑道周旋,我不能夠沒有同伴。單打獨鬥根本什麼都辦不到!」但看在一絲不苟的哈維眼裡,握有職權的人即使潔身自愛,但不處理手下的亂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有所妥協仍是不應該的。
也正是這份「先見之明」,讓哈維在失去至愛之後憤恨難平、將復仇的槍管指向「寄生在體制之中的毒瘤」。《黑暗騎士》依舊想為雙面人強調他的「善」:他始終遵從著自己的正義,且相信「公平」才是最終的真理。但身為執法者的他,畢竟還是越線了。而這已意味著小丑的得勝。

即便是光明萬丈的白色騎士,也終有陷落的時候。所以小丑才告訴蝙蝠俠「是你讓我變得完整(You complete me)」。也許當初正是蝙蝠俠的出現、激起了小丑的玩心吧?他們都屬於體制外的強者,不直接遵從法律,因而只有內在的原則能夠規範他們。蝙蝠俠雖然凌駕法治,但他想做的是讓萬事回歸常軌;小丑則是徹底地相反,既想把體制本身弄得天翻地覆、又樂於看見人心的黑暗面。他把整座城市玩弄於股掌之間,不但顛覆黑道的存在、燃起群眾的恐慌、考驗著兩艘渡輪上的人性,更在讓蝙蝠俠疲於奔命的同時、不斷地試探他會否破戒殺了自己。因為有蝙蝠俠的存在,小丑的遊戲才有夠格的對手;且透過布魯斯的處處以道德觀自我設限、更對比出了小丑的獨特。
《黑暗騎士》在最後告訴你:蝙蝠俠的存在為的不是「名」;而小丑的所作所為也讓人看見他要的不是「利」。這兩人所相信的,都是某種他們視為更重要的東西。

而我終於要說了:在打造《黑暗騎士》的旅途上,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做對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了希斯萊傑。在小丑的每一句念白裡,每一枚眼神中,每一回舔嘴、每一次亮刀、每一道手勢撥弄頭髮、每一寸步伐與每一張撲克牌上,希斯萊傑他都在創造著歷史。我真不敢想像他是投入了多少的力氣,在心裡裝進了多少的東西(也因此,挪出了多少原本的自己?),才成就了這個角色的?

若在日後回想起來,《黑暗騎士》這部經典在我記憶中所留下的第一幕,必然是開始於一段笑聲的。那是高譚市的一幫黑道老大們,「被逼得只能在大白天聚在一起做可憐兮兮的團體治療」,任憑外來的會計師擄走他們的積蓄、還只透過電視就想跟他們談判真是哇靠超瞧不起人的場面。這時候就在房間裡,響起了一串和緩而有致、像在吹口哨又像在念歌詞的低沈連笑聲。綠色頭髮、紫色西裝、一臉白粉的小丑一出場,就搶走了在場所有人、當然也包括爆滿的國賓大廳一千多位觀眾的目光。
不只是單槍匹馬地唬倒一票黑道,不只是用一把小刀就擺平了狠角甘老大,從小丑在媒體上嗆聲時的聽覺魅力、在劫囚過程中的躁鬱動感、在監獄受詢時的「你能奈我何?」,再到醫院中說服哈維的邏輯與點燃火藥的滑稽等等…更不用說那燒掉一整山鈔票的豪氣,都精湛到令人難以置信。

在生涯最後的舞台上,希斯萊傑與克里斯多福諾蘭聯手地變了套魔術。鉛筆在一瞬間被變不見了,而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希斯萊傑的小丑因此將和安東尼霍普金斯漢尼拔博士凱文史貝西無名殺人狂並列為影史經典的反派。而比起後兩者沈穩、內斂、甚且還有點優雅的調子,希斯萊傑卻是非常「放」的——但在看完了他的演出後,你一定也能夠理解:在那些「放」的重合之處,交織而成的是個無比冷靜、洞悉真實、在更高的層次上掌玩著人心的性靈。

希斯萊傑真正的成就、不在於演出了小丑的瘋與狂,而在於他還能夠說服你:小丑可不只是瘋與狂而已。選上了希斯萊傑的理由,導演說,是因為「他看起來無所畏懼(fearless)」。事實上在《黑暗騎士》裡,希斯萊傑不只演出了無所畏懼,更有一份徹底投入後所掌握的精準,如一道巨幅震盪著卻同時維持住某條水平均準線的波動一般。在瘋魔與狂亂的交點,所體現的是某種具體而集中的、清明的真實。

也正是對真實的追求,讓諾蘭版的蝙蝠俠系列能夠格外地可觀。在《黑暗騎士》裡,「寫實化」高譚市的企圖依舊明顯:從政治角色、檢警人員、媒體的存在到跨國辦案的設定,都給予全片更明確的時代觀感。而蝙蝠俠本身,也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個神出鬼沒、武術比一般警察高強的正義使者罷了。在此的超級英雄,所具備的能力與約翰麥克連、傑克鮑爾或是伊森杭特等人相去不遠,但他所面對的心理掙扎卻比他們深刻得多。
從《開戰時刻》到《黑暗騎士》,故事本身的企圖變大了,電影所受到的關注也從部分影迷熱愛的驚喜、變成了動員全球來參加的蝙蝠祭。而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黑暗騎士》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真正的蝙蝠!只有那三千萬支手機與它們的聲納系統,像是一隻又一隻的…「潛水艇啦!韋恩先生,是潛水艇。」

在我來回地琢磨這篇文章的同時,《黑暗騎士》在IMDB Top 250的排行榜上正以十一萬五千票、九點四分的成績暫居影史第一名。粉絲們顯然非常地買帳。但在這一星期裡,我屢屢地回想自己看完的心情,卻又覺得有種難以抒解、未被滿足的鬱悶隔開了我自己、與先前所抱持的九十九分期待。就一部商業片而言,克里斯多福諾蘭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故事的敘說,因而從電影一開始、蝙蝠俠便沒個華麗的出場。少了那身段、缺了定場詩,一整片興奮與熱血便無從被滿足。布魯斯與瑞秋的天人永隔被處理得極為內斂,而在電影結束的地方,也缺乏一段悲壯的收尾來襯托他的身影。

因而回想起來,全片終究只有香港綁人那一幕、及蝙蝠機車超令人意外的出場那「瞬間」會讓人忘情地叫好。但與其說這是缺點,不如說是導演的選擇罷。在沈澱過後再度地審思,不免要釋懷地認同:這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可貴的地方。當今好萊塢多的是擅於玩弄形式、操弄氣氛、煽動情緒、塑造大場面的導演;相形之下,諾蘭兄弟把故事說好的能力真是太難得的多。也許他們對《黑暗騎士》的堅持,正如同對漢斯季默與詹姆斯紐頓霍華的配樂的形容:是要做到「充滿能量,且又不失莊嚴」的。他們不想藉由速食的手法烹調出英雄的形象,不想單純地以身影、力量、決心或甚至是勇氣來塑造他們,而是反過來:在承擔痛苦、面對孤獨、抉擇掙扎的過程裡讓他們散發出高人一等的光芒。
在先前的第三支預告中,有一幕是哈維丹特的半邊臉觸地、被化學藥劑浸泡的情景。那當下的他大喊著:「No!~~」讓人直覺地聯想到他是在求饒。卻沒想到在電影裡,他其實是看見蝙蝠俠衝進來救駕、知道另一邊的瑞秋在劫難逃了,因而發出了悲嚎。

終究《黑暗騎士》帶給蝙蝠俠的悲劇,是交錯在幾個善意的謊言之間的。瑞秋在臨死前,以為布魯斯選擇了把大義擺在兒女情長之上,且也為心上人的獲救感到欣慰、露出了釋懷的微笑。瑞秋帶著不完全的理解而逝,布魯斯也無從得知她的真正心意了。到了故事最後、甚至連高譚的市民都必須錯怪蝙蝠俠——所有人的身上都背負著謊言,而這些謊言雖然能讓他們好過一點,卻也把事實的真相永遠地埋藏黑暗中。
但也許正是如此吧?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由光明與黑暗交錯而成的。沒有黑暗的存在、沒有陰影的遮掩,又如何能分辨出光明的可愛與可貴?

黑暗與光明這兩種波動,互為表裡地交錯在我們的眼前。而那劃破了交界處、闖進文明與野蠻的鐘擺之間的,則是一連串淒厲的笑聲。從超搶眼的小丑、幾乎是主線人物的哈維、到成了蝙蝠俠永恆心結的瑞秋…在這些配角們混亂的行跡背後、鏤空之處的畫布上,終究顯露出一隻蝙蝠的身影。正是他們的倒下與離去、抹殺與殘留,為布魯斯韋恩指劃出一條黑暗英雄該走的道路。
「需要被克服的疼痛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而來到這裡的你,為的就是要尋找對抗內在痛楚的方法吧?」這是布魯斯韋恩的另一個師傅對他說過的話語。與深藏在心底的苦痛較勁,也許才是真正永恆的試煉。

終究,高譚的白色騎士殞落了。而他那黑暗的另一半決定背負他的污點,往更深層的黑夜裡走去。自此以後,當蝙蝠俠一次又一次地從高樓跳下、展開雙翼遨翔在高譚天際時,雖然他是高高在上的,但也是無聲與無幸能受到目光仰望的。唯有讓黑暗變得更深,才能襯托出光明的耀眼。
再一次地,我相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前途必定無量。而他今年才三十七歲而已。但在此時此地,我想把最後的篇幅留給在我心目中、完全地超越了傑克尼克遜的小丑希斯萊傑。

他們說,小丑雖然永遠都是不一致的,但他的眼光卻是片中最清晰、最站在置高點俯瞰著高譚的。他們感嘆道:看看那不可思議的演出,希斯萊傑他根本就被這個角色給吃掉了!他們甚至在PTT電影板上,以傅柯的角度切入分析小丑的心態。他們也都認同:也許過了三十年,終於到了再把一座奧斯卡頒給已經過世的演員的時候了。
在一次訪問裡,克里斯多福諾蘭回憶道:在悲劇發生之後「得馬上回到崗位上、每天每天地面對他的身影,這真是極大的感傷。但在此同時,我也知道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能夠得到這些、他肯定會非常引以為傲的演出,以及他的信任——他把它們都託付給我了」。

To be proud of,他們是如此地驕傲著。而端坐在位子上不肯離去、只為了等待那名字一次兩次三次地出現在銀幕上的我們,當然也是如此。
Dear Heath,這一切,你都聽見了嗎?



《黑暗騎士》太神神神神神神神神神神神神啦! 文 : 火行者 

好了,一看完特映,就已經寫了一篇尖叫文,忙了一些事之後就去睡覺了,起床之後,竟然還是很想繼續尖叫…。《黑暗騎士》好看到什麼程度?好看到火行者出了戲院,不但想拉著街上每一個人叫他們7/17之後要去看,連在信義威秀廣場上街頭表演接飛盤的狗狗們,火行者都很想跟牠們說《黑暗騎士》有多棒…(路人:「這個比喻太不切實際了…」)
《黑暗騎士》好看到什麼程度?火行者在家看到TDK品牌的空白錄音帶都想要大叫「TDK萬歲!」。(註:《黑暗騎士》的英文片名 The Dark Knight 縮寫剛好也是TDK)
 
要說《黑暗騎士》的好,還真不知道要從何說起,因為它故事太好、演員太好、導演太好、風格太好、動作太好、節奏太好…能太好的部份通通太好了,簡直是神的作品,能夠好到這種程度,火行者也不敢說要寫什麼評論,尖叫文寫完之後就只能歌頌文了。
 
片長有兩個半小時,剛開始有點怕《黑暗騎士》會為了增加電影的深度,而多了一些偏悶的橋段,沒想到,《黑暗騎士》不但絲毫沒有冷場,該有的深度還是有,而且深得不做作,深得夠悲情,能把深度加在動作戲當中而不是文戲當中,這一點,就讓火行者整個體投地(因為五體還不夠表達敬意)(路人:「整個體投地其實應該只是仆街…」)。
《黑暗騎士》的深度在哪兒?火行者非常非常愛的,就是一個 white knight 一個 dark knight 的對比,兩個英雄,用不同的方式,守護著高譚市,大部份的人可能都知道雙面人後來的下場,但《黑暗騎士》已經好看到就算劇情通通告訴你也沒關係,你還是會爽到受不了…。在犯罪猖狂的時代,真正有心、有理念想要伸張正義的兩個人…他們的所做所為,會讓你發自內心欽佩,而不是嘴上說說「反正是漫畫英雄嘛,本來就該如此」,他們實在太有血有淚了,即便穿著蝙蝠裝你都還是百分百會肯定裡面也是一具血肉之軀。
到底,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希望?到底,人性還能不能被相信?到底,人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英雄?是一個形象正面的榜樣,還是一個能夠背負所有罪惡的責怪對象?
這一切,都是在和小丑的周旋當中,在一場又一場的戰鬥當中,慢慢地從蝙蝠俠心中的疑問成為觀眾心中的疑問,看著這些英雄們付出、流血,為了別人而戰…明明動作一波接一波,又帥又炫,理當是讓觀眾無暇思考了,觀眾卻仍然會不知不覺地感受到這些心情,而覺得心中懸著這個梗。
 
而《黑暗騎士》的反派相當厲害,相當相當厲害,你真的不會懷疑,如果沒有蝙蝠俠怎麼可能有人對付得了他。希斯萊傑〔Heath Ledger〕是用他的生命在演戲,光看他演,火行者看到都快精神分裂了,真的是對他拍片完之後的過世,感到無限的惋惜,他的表演方式和當年的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不太一樣,同樣都有著純粹為了想看世界陷入混亂的病態,他就像個真實的喪心病狂,或許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所走的寫實風,給了他更多「是從正常人類演進而來」的說服力吧,並不想刻意比較兩個人的小丑,他們都各自為自己的蝙蝠俠電影,展現出了最適合的風格。
 
以為花兩個半小時打一個小丑很乏味嗎?《黑暗騎士》絕對讓你大開眼界,一個人就可以把城市變成戰場,因為他不是像哥吉拉VS酷斯拉這樣在城市裡一對一格鬥把房子踩壞…他用了相當難以捉摸的謀略,玩弄人心、人性,操縱黑道,設下陷井,又高檔又精采的大場面動作不斷,這個不要錢的敵人,強得可怕啊!
 
其他的角色也很棒,應該說《黑暗騎士》的卡司太猛了,讓最該演沒人性反派的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演一個酣酣的正義角色高登,是一步聰明又出奇不意的棋,除了讓這個角色很可愛討喜之外,蓋瑞歐德曼在面對家人生死的當下,真情流露也是一絕。
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和摩根佛利曼〔Morgan Freeman〕這兩位老演技派明星演出蝙蝠俠的左右手,魅力完全不用多說,他們都是屬於片中的歡笑來源,適時幽默而不淪於搞笑,輕鬆言談中卻又有著歷事的智慧,在正確的時機給予蝙蝠俠所需要的忠告,很溫暖又很惹人愛的兩個老傢伙。
 
克利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已經讓火行者完全認同他是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了,和他家人(阿福可以算家人了吧)之間的互動,富豪的氣質、蝙蝠俠的掙扎…同樣是演技派的他也是駕輕就熟,他的蝙蝠俠不會黑暗到讓你想愛也不知道怎麼愛,還是會帶出一些輕鬆面,認真起來時,他的每個抉擇,卻也能糾著你的心。
 
新加入有艾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過去火行者都看他很陽光的角色,他的檢查官哈維剛開始也是如此的完美,讓他演起來,還挺有真英雄的吸引力呢,他的長相雖然有一點「乖乖牌」,但靠著眼神和語調就足以轉換成有理想念有勇氣的迷人DA,變成雙面人之後,更是展現黑暗面的時刻,而艾倫艾克哈特會讓你對他的墮落感到悵然。
 
到頭來,不論好壞,每一個角色都有他們自己的生命,每一個角色都很有觀眾緣,在動作完全不減少的前題之下,能夠做到這種水準,好萊塢真的不為克里斯多夫諾蘭打造一座雕像會過意不去啊!
 
題外話一下。
片中有兩個小人物是火行者的個人僻好,一個是艾瑞克羅勃茲〔Eric Roberts〕飾演的黑道老大,艾瑞克是火行者在迷B級動作片時相當喜歡的一個演員,也是大嘴姐的哥哥,他通常是演反派(常常是老大),演起好人(比如《Freefall》)也很不錯。另外一個是威廉費奇納〔William Fichtner〕,這位應該常看電影的人都算熟悉了,他竟然在一開始先搶風頭演一個拿散彈槍對付搶匪的銀行經理,哈哈,出場時間很短,但看了就讓火行者好開心啊。
 
P.S. 稻草人席林墨菲〔Cillian Murphy〕出場時間非常少,所以就沒提了。
 
至於《黑暗騎士》的動作場面,目不暇給算是保守的說法了,看的過程中嘴巴會不斷無意識叫「好帥喔!」「哇靠!」「媽呀!」之類的無意識「爽詞」,一場接一場,每一場動作戲都有不同的賣點,有的幽默,有的酷炫,有的爆發力強,菜又多又豐盛,熱量絕對過高,高到會熱血沸騰(路人:「熱量和熱血好像沒關係」),不在電影院看不行,震撼力相當夠,真的,說再多都沒有用,去看就對了!
 
在經過了二個半小時的滿城亂鬥之後,結局,是讓人欲哭無淚的沉重悲情,絲毫不濫情,竟然,打了兩個半小時的架也能讓觀眾有這麼深的痛,或許是感覺到了蝙蝠俠肩上的擔子,不是其他人扛得起的,或許是感覺到了,世界真的需要他,卻也容不下他的這種矛盾…
不少人認為自己能夠做得到犧牲自己來拯救國家,但如果這個犧牲,不是一死了之,而是漫長的折磨和詛咒呢?而且,這一切將不為人知,只有自己默默承受。這悲情程度實在是…真的,說再多都沒有用,去看就對了!
 
如果說今年《功夫熊貓》〔Kung-Fu Panda〕是搞笑之最,那麼《黑暗騎士》就是「集精采、悲情、幽默、帥氣、爽快於一身」之最,金童諾蘭啊,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你,我們這些影迷該怎麼辦?

觀影最低需求 
 □ 最好先看過
《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 沒有其他需求了,大家都去看吧!
 火行分說  滿分10–分說,不分說,由分說!
動作場面  10
悲情感受  10
故事劇情  10
演員演技  10
導演功力  10





 
 
文/ 火行者 firewalker
---------------------------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 Aaron Eckhart as Harvey Dent in The Dark Knight
  
  
《黑暗騎士》電影預告
 

黑暗的正義《黑暗騎士》文:喳喳

pw_fden7046856913
到底蝙蝠俠是布魯斯韋恩的面具,還是布魯斯韋恩是蝙蝠俠的面具?(上圖編排:喳喳)


首先必須老實說,對於《黑暗騎士》我是抱持著非常大的期望的,除了在國際試片後不斷聽到的超好口碑,個人對於蝙蝠俠可說是情有獨鍾,特別是在此系列以《蝙蝠俠:開戰時刻》展開全新篇章之後,有了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加持,全片風格調性幾乎快跳脫一般漫畫改編的電影,以近乎寫實的方式,將蝙蝠俠個人的黑暗以及內心世界做了個剖析,更將原本近乎卡通化的蝙蝠俠絕地重生,讓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


面具下的布魯斯韋恩也有著人性的弱點


至於關於漫畫改編這一點有聽說...華納高層希望導演在本集中,為之後的DC旗下的《正義聯盟》電影鋪路,因此希望導演能在本片中放入一些伏筆 (就好像現在MARVEL的《鋼鐵人》或《無敵浩客》這樣),結果被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以「愚蠢的念頭」擋掉了,因為他認為他要拍的不是一部單純的漫畫改編電影。


身為一個漫畫英雄迷,對於漫畫英雄改編的作品從來要求就不高,娛樂性絕對是我所要求的第一個條件,畢竟這類型改編的作品本身就參雜天馬行空的條件在裡面,只是從前作《蝙蝠俠:開戰時刻》到《黑暗騎士》,我所期待看到的反而不會是以一般漫畫英雄的作品來期待蝙蝠俠,也不會想看到過於卡通式的作品如:《急凍人》,花俏到讓人無言又不禁嘆息,《黑暗騎士》全片的深度已經超越漫畫改編作品該有的形式,是一部極著重在社會寫實層面的電影,不僅將蝙蝠俠凡人化,更直接的挑戰人性的善惡道德理念。


永遠充滿自信的犯罪天才


小丑這個角色絕對會是本片最耀眼的角色,更可以在影史的惡人榜上佔一席之地,不僅由於西斯萊傑的驟逝,使得焦點落在他的身上,因為他的詮釋,小丑變的人如此讓人不寒而慄。他彷彿對一切都不在乎,沒有規則、不按牌理出牌,看似精神異常的他其實是個犯罪天才,對他而言犯罪與挑戰現行體制是一種藝術玩樂,而他更是屬於其中的佼佼者。也許像他所言,在罪犯的層級上,這個城市需要更高級的罪犯,他也確實展現了他漠視一切法則的態度與性格,把這個城市搞的如此混亂需要什麼理由與目的?他只想享受及沉浸在自己的無法治世界,不需用正常邏輯思考,只想看著這個世界陷入恐慌與險境,更要證明人性是可以輕易的扭曲掉的,內在隱藏的黑暗面只是沒有展現出來罷了!


他想挑戰的不僅是整座城市,他想證明的只是當這些自認文明人的市民們碰到難以想像的混亂時,就會發生類似人吃人的行為,為求自保,殺人也只會是九牛一毛之事,而大眾對於蝙蝠俠的崇敬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只要苗頭不對,這個捍衛正義維持治安的英雄也會被犧牲!而蝙蝠俠跟自己比起來根本就是同一種人,只是站在天秤的兩端,但是善與惡真的能分的如此清楚明白嗎?


桀傲不馴的態度,開著警車吹著風


面對挑戰,布魯斯韋恩也許會有弱點,但是蝙蝠俠是不會有弱點的,只是再堅強的外表之下,都存在著難以想像的悲淒感,他不僅孤獨,更需要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一切隱藏起自己的身分。只是影片還是回歸到前一集結尾時的一個留下來的問號:到底蝙蝠俠是布魯斯韋恩的面具,還是布魯斯韋恩是蝙蝠俠的面具呢?他的弱點其實就是他自己。管家阿福對布魯斯說:「這一切是你先越過了常規,才有人竄起跟你做對。」一但這個隱藏身分的面具正義者出現,就會有像小丑這般的喬裝者試圖與其對抗,小丑更一語道破:「你跟我是同一種人,對於市民而言,你只是個跟我一樣的怪胎!」。


反觀高譚市竄起的一股正義新勢力,檢察官哈維丹特就像是捍衛城市的白色騎士,也許他是最能保衛治安又不需要利用面具隱藏起來的正義之士,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所謂的善與惡真的只在一線之間,有時理念敵不過一些最真實的感覺:憤怒、傷心。再怎麼捍衛自己信念的蝙蝠俠有著自己的規則,碰到自己愛人陷入險境也會奮不顧身失去理智,以正義做為理念的哈維丹特也有著內心的黑暗面,小丑則是洞悉這一切的扭曲者,他玩弄的不僅是人們的耐力以及內心的恐懼,心理層面的那道道德的防線也可以輕易的操縱,只是他真的能證明人性的脆弱與醜陋看著人們自相殘殺嗎?


蝙蝠機車重裝上陣


回歸到電影本身,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又再一次的創造出新的經典之作,長達150分鐘的片長所見的不僅格局更大,以漫畫改編的作品來看,是難得一見的寫實,加強了不少深度,是今年非常棒的警匪黑幫電影。整部電影可說是結合了漫畫、動作、警匪、黑幫片之大成,更不會僅淪為暑期商業大片,有著比重相當高的文戲,片中有許多細膩的台詞值得深思且令人玩味,但又不會因為文戲拖慢整部電影的節奏,全片還是有著不少爆炸、追逐的動作場面,比起前集加重了與敵人的對打戲,而本集中出現的蝙蝠機車,便利性與帥勁更是讓全場觀眾拍手叫好!


Why so serious?

以漫畫英雄作為主角的《黑暗騎士》非常著重於黑暗這個部份,善與惡是全片想探討的一個難以分界的心理層面問題,且在反派角色這個部分著墨的相當多。雖然小丑駭人恐怖,但卻又有著迷人的吸引力,巴不得天下大亂的他如此的憤世嫉俗,他的存在正屬於人性的黑暗面,帶給人群恐慌卻又如此的洞悉恐懼,所以才能輕易的操縱、玩弄人心於股掌之間。


本片的主題其實相當明確,一如由亞倫艾克哈特飾演的檢察官哈維丹特所言“你要不就英雄式的犧牲,要不就是活著看看自己成為打不死的大壞蛋”,一語道破了布魯斯韋恩/蝙蝠俠注定的悲壯命運。也許關於蝙蝠俠,在上集中已經做了相當大的探究,無論是他的身、心或是所需承受的命運,《黑暗騎士》則是將其更為強化,他命該如此,他背負的使命以及所謂正義太過沉重,他無法以真面目示人,遊走於黑暗之間,承受著世人之不諒解,在打擊犯罪的路上雖然有著信任他的盟友,但是他是孤獨的,他也必須被追捕,所以承受這一切的他,成為了高譚市的黑暗騎士。


破碎的蝙蝠俠探照燈,背負著不諒解的未來


今年(目前)最好看的電影《黑暗騎士》文:膝關節

thejoker.jpg
再套一句我網友宋胖形容《刺客聯盟》的說法,有些電影預告片看似精彩,但實際上和影片卻是兩回事。


然而,《黑暗騎士》卻是部本片比預告片精彩一百倍的電影,因為太多文戲沒辦法在預告片裡交待清楚,也沒辦法在短短一分半內的預告片體驗整部片的企圖野心


這是一部讓華納片廠能在影史上驕傲的電影,甚至能有充份藉口讓大家全忘記之前四部蝙蝠俠電影(我特指後兩集,喬舒馬克的。提姆波頓的那兩部造景與質感好但卻無法打動我)


不用擔心以下文章藏雷,事實上,一‧點‧雷‧都‧沒‧有!不妨當成看《黑暗騎士》前的導讀。還有認為我標題過於誇張的人,等你看了片就會發現這一點也不誇飾,今年另一部棒棒棒超好看片,很可能落在動畫片《瓦力》(Wall.E)身上。歡迎暑假結束後再來檢驗我的預言。
努力以「個人創作理念」和「片廠賺錢心態」拔河,是每個導演心中最大的習題,以《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為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例子。

在我訪問之前,其實早已聽說華納高層希望《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本集中,為之後的DC旗下的漫畫巨作《正義聯盟》( Justice League )電影版鋪路,因此要諾蘭在這片中放入一些伏筆,結果被諾蘭以「愚蠢的念頭」擋回去。(有興趣了解漫畫相關訊息的人可點選 DC+MARVEL<美國超級英雄-大家一起當英雄!!>)

(從這樣的例子來看,《鋼鐵人》與《無敵浩克》之間為了後面電影《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所拉扯的超文本(Hyper Text)連結似乎顯得心計甚重,這些超連結伏筆似乎也只能成為影迷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至於是否能成為電影誕生而鋪路?其實還一切言之過早)

諾蘭只想實實在在完成一部犯罪類型電影,甚至不是部漫畫英雄電影。(他甚至執意以35釐米規格拍片,捨棄目前最夯的數位拍攝手法,這讓很多戲院不太能做他生意。但諾蘭仍堅持電影就是要看35釐米規格,片中還有多場戲是用IMAX鏡頭拍攝,在看片之前我對這做法感覺是無謂之舉,看了之後才發現諾蘭想法是正確的。沒有如此壯麗的巨型銀幕鏡頭效果,根本呈現不了蝙蝠俠從高樓縱身躍下飛行的速度感與視覺刺激。)

就片論片,《黑暗騎士》確實是部極度優異的犯罪類型電影,警匪間的鬥智比心理戰,都有著細膩而深動的台詞觸動觀眾,如蝙蝠俠的管家阿福對他說:「其實這一切是你先越過了常理規範,才有人繼起與你做對。」、「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以正常邏輯思考,有些人就是只想看世界陷入火海」。雙面人哈維說:「要嘛像英雄般地壯烈成仁,不然就是活得夠久然後成為個大壞蛋。」這幾句話都足以幫台詞功不漂亮的蝙蝠俠添上深刻印象。

對照起漫畫類型電影的冠軍首選《蜘蛛人2》,《黑暗騎士》在《蝙蝠俠:開戰時刻》縝密處理蝙蝠俠的細微原則建構後(如為何要選蝙蝠,如何設計蝙蝠裝與車子等),在本集節奏明快甚多,也討論了蝙蝠俠誕生後的媒體造神運動,開場就有多位蝙蝠俠現身,動機之有趣讓人發噱。

就一部暑假爆米花電影而言,《黑暗騎士》的文戲肯定過多,在反派角色心態側寫下,有著更精準而生動的分析。當你厭惡反派作風時,卻還會同情甚至認同他們的選擇。就這一點來看,《黑暗騎士》比《蜘蛛人2》來得細膩幾分。或許是希斯萊傑演的小丑過於攝魂駭人,他散發出的癲瘋神經喜感無人能敵,那場在醫院炸掉整棟大樓的過程,證明了他為何能被媒體掌聲肯定,甚至有望角逐明年奧斯卡。

在特效化妝的臉龐背後,小丑代表著憤世嫉俗、善於挖掘人類黑暗面等超越世俗想像的個性,也因如此而格外迷人,這些元素都難以在其他漫畫角色中難以尋獲。希斯萊傑為小丑改變的不光是聲線發音與表情猙獰,那些基本配備只顯得匠氣,他難得的是把洞悉人性的自信寫在臉上,即使被蝙蝠俠打到快死也不改嘻皮笑臉。(害我們問小丑有什麼弱點時,編劇笑說小丑可能怕自己太無聊吧)

全片另一個反派雙面人就是小丑工於心計後的受害者。他代表一個純善的正義代表,也會被憤怒心蒙蔽雙眼,為了復仇而性情大變,雖然戲份也很重,但明顯被光芒四射的小丑整個蓋了過去。至於片中的女性角色,也就是蝙蝠俠的愛人瑞秋,仍保持上集的失焦,角色在情感上構築薄弱,或許這是諾蘭在他多年作品中對女性角色處理上總是棘手多刺,往往點到為止。

瞧瞧《頂尖對決》或上集蝙蝠俠,女性角色在他片中全是一個模樣。或許這是為了加速《黑暗騎士》的情節流程,太著重蝙蝠俠愛情部份可能會拖慢全片節奏。而我嫌棄上集動作戲過少的問題,在這集獲得充分解決,除了拳拳到肉的近身對打之外,也強化了蝙蝠俠的飛行本領,另外蝙蝠俠的道具部份則由帥氣的蝙蝠機車取代,能甩尾還能保持強大火力(還不會勾到蝙蝠俠的斗蓬才更厲害),在漫畫般的天馬行空道具設計下,其實還是有相當濃厚的合理性,絲毫不讓觀眾覺得過於誇張離譜。

如蝙蝠俠若瞬間要他從高樓跳下,他也會來不及反應而摔得滿身是傷,這些小細節諾蘭都處理得很好。蝙蝠俠是「人」,是百分百的血肉之軀,我想影史上不會有這麼人性化的英雄人物。但就差在你永遠透視不了他真正的感情能量。蝙蝠俠像是個不管白天與黑夜,都活在面具之下,永遠有著沉鬱無解的自我認同。他努力幫助社會恢復秩序,卻引發了更大社會動亂,甚至在這些混亂背後他還要成為代罪羔羊。他並不快樂,相反地,唯有面對和他同類型的小丑等角色才會產生「同儕心態」,從同一個世界走出來的模子,卻有著天與地的差別。


總結而言,《黑暗騎士》能被大家勇敢預言,將會是今年最優秀的電影,就在於導演諾蘭和編劇們,努力在人物塑型上有著異常多元的反覆論述,一層又一層地把這些角色保護色剝開,讓觀眾在見證這些娛樂我們的角色同時,也窺視我們的多變人格藏在哪個角色之中。這早已跨越漫畫電影所要呈現的娛樂性,甚至比爛好人超人、老是有勇無謀的金鋼狼/綠巨人浩克、享樂主義及攻於心計兩相為伴的鋼鐵人饒富深省許多。

蝙蝠俠和所有漫畫英雄一樣,他們都是(或甘願成為)司法背後的私刑執行者。但,正義與邪惡其實有時只是一線/念之間,兩者的共通點都是在特權間逾越世俗規範。
之前寫了今年(目前)最好看的電影之後,似乎引來很多網友討論,到底這片有多好看?但同事M和我說,我給了他太高期待,導致他沒合乎理論上那麼喜歡這部片。
我今天進戲院看了第二次IMAX效果後,我越覺得這片好看,雖可能稍嫌說教。而且,《黑暗騎士》為「蝙蝠俠」系列立下的高度、廣度、與深度,應該足以媲美提姆波頓當年拍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是的,我知道這片名很鳥,但《蝙蝠俠大顯神威》拍出了蝙蝠俠與反派企鵝先生及貓女之間那種抑鬱、不為世人理解的殘缺人格)。
《黑暗騎士》甚至超越,更能成為新一代漫畫電影永遠達不到的史詩格局。(是的,連《蜘蛛人2》也一併拋之腦後)
或許《黑暗騎士》不如《蜘蛛人2》那般輕巧討好,結局還有那麼點反高潮,但光在片中看小丑貢獻的計謀一波接一波,連過往在漫畫中擅長心理戰的蝙蝠俠都被玩得徹底,小丑(希斯萊傑)儼然已經預約了明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從眼神、聲線到嘴型與動作,無一不精,瘋癲喜感讓人邊笑邊膽戰心驚。
過往在美漫英雄/超人電影中,英雄本身面對宿命是如輪迴般的課題,《蜘蛛人》裡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幾乎成了美語教材般深植人心。在《黑暗騎士》中則是檢查總長哈維丹特發表了經典名言,(也就是後來的雙面人),他在晚餐時和布魯斯韋恩聊天時講的:「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要嘛就像個英雄般壯烈成仁,不然就活得夠久,看著自己變成個惡魔)其實電影裡頭不是這樣翻的,但我覺得字長一點比較有感覺。
這句話說明了正邪之間的曖昧性,不管是小丑、蝙蝠俠,他們都超越司法而不被世俗所接受。我更喜歡他們在餐桌上除了上述這段對話外,還有哈維談到特權議題時,他們談到了羅馬時期因內憂外患,人民把特權交到了凱薩身上,等到解決一切紛爭後,凱薩再還政於民。但瑞秋吐槽地說:「凱薩最後也交不出特權,成了名符其實的獨裁者。」
一語道破夢中人,布魯斯韋恩/蝙蝠俠與哈維丹特都試圖從特權領土一統萬惡之城高譚市,但蝙蝠俠只是引來更多反動份子,他就算激起更多效法他的三腳貓,卻也無濟於事。哈維亦然,努力把一半黑幫全關進大牢,但後起之輩仍如洪水般襲來。
小丑代表的無政府/無神論信仰者,是很顯性地、外放地把自己揭露在世人面前,他勇於表白內心,談論他心理殘缺如何育成。讓他終究只想試鍊人性弱點,他幹盡所有喪盡天良的勾當,一切不為計謀而策劃,純粹好玩,何必假正經(Why So Serious)他信奉的唯一哲學。小丑沒有弱點,沒有情愛牽掛,他甚至以假亂真,那道駭人的咧嘴微笑,就算他是哭泣,你也看不出來真正的悲傷為何物。
然而,真正有趣的是,小丑與蝙蝠俠兩男間的互動,小丑對蝙蝠俠多句話語,堪稱是另類告白。蝙蝠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殺人劊子手,於是他無法鏟除小丑。小丑的權謀計畫若沒有蝙蝠俠擁有的巧智能視透,他也獲得不了「被理解」的快感。
兩者之間的共通性與互補性,小丑嘲笑蝙蝠俠和他一樣,都像怪物般地可悲。但蝙蝠俠無法像小丑那般瀟灑,幹盡壞事拍拍屁股閃人,蝙蝠俠還承擔了所有不被普羅大眾認同的誤解與憎恨。
蝙蝠俠最終不是一個典型英雄,他其實內心想接受眾人掌聲,也想找個能替代他以正常方式打擊罪犯的接班人,他更想如凡夫俗子頓入戀愛紅塵之道,可惜最後全部都失敗了,還害他砍掉重練。英雄永遠忍受悲哀與扭曲,承擔超乎想像的寂寞,或許拜這些所賜,讓布魯斯韋恩白天必須以花花公子面貌自居,才是救贖法門?
此外,這集也是所有蝙蝠俠中在片名上唯一沒有「蝙蝠俠」(Batman)印在海報的一集,看得出來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不把此集視為一部純血的美漫電影,就算拋開了Batman的光環,不再是一個英雄,觀眾仍會理解在黑暗中行俠仗義的絕無分號,只有蝙蝠俠。但我質疑的是,當失去真愛的悲劇與各類誤解接踵而至後,蝙蝠俠會不會也失去對人性光明面的信心?誤入修羅之門?變成另一個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
《黑暗騎士》的結局很有骨氣,不走媚俗討喜路線,不願淪為英雄擊敗壞人的制式定論。相反地,它展延了英雄被壞人影響後的變形,與自我認同,從兩者心理交錯後的化學效應萌發花火,最終我們不忍直視正義成為邪惡的打手。更殘忍的是,當小丑種種探視人性的計謀在你我眼前攤開後,你的選擇會是哪一個?很抱歉,我可能一點也不清高。 

黑暗騎士成為永遠的第一(更新) 文:膝關節

dark.jpg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一部超越類型與族群的電影。這樣的電影不多見,特別是從看似膚淺的漫畫文本起家。但《黑暗騎士》著實風光地達到了這個里程碑。由於評價太好,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與男主角克里斯汀貝爾已確定再為蝙蝠俠系列效力一集,至於未來這集何時會登場?會由哪個反派出任?目前都沒有確切答案。對了,貝爾很酷地說:「若還有下一集,我絕不要和蝙蝠俠的助手羅賓搭檔。」我也可以理解,什麼蝙蝠俠身邊的幫手,個個都蠢斃了。喔,對了,其實貝爾當年有去試鏡《蝙蝠俠3》試鏡,猜怎麼著,他當年就是去試羅賓那個角色,結果輸給克里斯歐唐諾。也難怪,貝爾會這麼杜爛羅賓這個角色哈哈。


另外捷報!《黑暗騎士》全美午夜場總和已達1840萬美金,成為影史上最賣的午夜場紀錄,超越之前的《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的1600萬美金紀錄,即將可預見首週上看兩億美金的驚人紀錄。
實在太開心了,《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果如我預言,可能是今年(目前)最好看的片,而且不光是我個人說法,PTT早已洗版般地討論這部片,連IMDB網友們也很給面子地,在上映第一天就大量給好評到首日就衝成影史Top 250中的第一名!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前十名幾乎是萬年不動的席次了,我整個開心到卯起來做表格,一切都是佛心來著呀。但未來名次可能會因有人為反對而反對投低票導致名次下降。也是有可能的
 

IMDB網友票選影史前Top 250,名次隨著時間略有更動,但前十名很難變化
名次/分數/片名/年代
1/9.5/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

2/9.1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 
3/9.1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4/9.0 /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5/8.9 /黃昏三鑣客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Il (1966) 其實這部算義大利片
6/8.9/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 (1994) 
7/8.8/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8/8.8/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9/8.8/星際大戰:帝國大反擊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
10/8.8/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2)
 
 
 
11/8.8/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1954)第一部亞洲片
12/8.8/12怒漢12 Angry Men (1957)
13/8.8/星際大戰:曙光乍現Star Wars (1977) 
14/8.8/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15/8.7/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 (1990)
16/8.7/後窗Rear Window (1954)
17/8.7/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18/8.7/無法無天Cidade de Deus (2002)第一部巴西片
19/8.7/狂沙十萬里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8)又是部義大利片
20/8.7/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21/8.7/刺激驚爆點 The Usual Suspects (1995) 
22/8.7/瓦力!WALL·E (2008)第一部動畫片來了!
23/8.7/驚魂記Psycho (1960)
24/8.6/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1999)跨世紀的經典呀
25/8.6/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26/8.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影史首部以驚悚片型奪奧斯卡最佳影片及導演和男女主角
27/8.6/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 
28/8.6/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電影系學生必看
29/8.6/紅樓金粉Sunset Blvd. (1950) 
30/8.6/記憶拼圖Memento (2000)本地DVD毀了這部片
31/8.6/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 
32/8.6/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33/8.6/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熱血呀!
34/8.5/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 
35/8.5/火線追緝令Se7en (1995)黑色電影的經典 
36/8.5/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37/8.5/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 
38/8.5/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1999)如此幽靈的片名,後代引用者不計其數
39/8.5/終極追殺令Leon/(1994) 我真的很愛這部
40/8.5/迷魂記Vertigo (1958) 
41/8.5/美國X檔案American History X (1998) 
42/8.5/艾蜜莉的異想世界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 Le (2001) 我超愛這部片的
43/8.5/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1957) 30,962 
44/8.5/M (1931)
45/8.5/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2006) 原版《無間道》也有入選前250大
46/8.5/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47/8.4/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1949) 
48/8.4/唐人街Chinatown (1974)
49/8.4/竊聽風暴(2006) 
50/8.4/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
 
 那麼,剩下的200部作品中有沒有華人的作品呢?有的,分別是《臥虎藏龍》(191名)、《無間道》(238)
 

 有韓國片嗎?有,只有一部,就是《原罪犯》(113)

 
 還有沒有動畫片呢?有的,分別是爆淚指數破表的《螢火蟲之墓》(198)、《獅子王》(190)、《玩具總動員》(181)、《超人特攻隊》 (155)、《海底總動員》(148)、《料理鼠王》(132)及《神隱少女》(58),瞧皮克斯幾乎全進了,倒是夢工廠一部都沒有,還好還好。哈哈



影史最佳超人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 文 : 夏金剛

悼念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生於1979年4月4日,卒於2008年1月22日,享年29歲 
進電影院之前,我原本以為,銀幕上的小丑,會引發我不捨與難過的情緒。但是,他精湛的演技,讓我完全忘了他是希斯萊傑。了不起,僅以此文向你致敬。

天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以視效掛帥,故事如出一轍的「超人」類型電影,
竟然拍出了前所未有的緊張與沈重。
我很愛這部片。真的,超愛。
以我短淺的觀影資歷,我個人將它封為「影史最佳超人電影」。
它同時也上了我今年「十大佳片」的榜首。
雖然我給它很高的評價,但我知道,黑暗騎士無法滿足所有觀眾的期待。
黑暗騎士並不像「鋼鐵人Iron Man」或「全民超人Hancock」那般炫目與簡單。
相對較少的科幻場面與寫實的動作橋段,對於酷愛超人片型的觀眾來說,感官刺激的需求可能很難被餵飽。
仔細想想...
蝙蝠俠並不是超人,他不會飛天遁地,充其量只是一個戴著面具、擁有高科技配備、神出鬼沒的無照警察。
而他的敵人,也不過是些敗壞治安、使用尋常槍砲的人類黑道份子。
所以,我比較傾向將本片歸類成警匪或黑幫類型,而且是一部灰色層次多於正邪二元對立的寫實電影。
無法預測的罪犯與案情是警匪電影成功的關鍵。
除了佩服本片編導設計出環環相扣的罪案,茂盛了故事的枝節,扯緊了觀眾的心弦之外。在反派人物「小丑Joker」的塑造上,可說是相當成功。順著時間線,透過場場好戲,逐步深入小丑扭曲而統一的內心世界、犯罪動機與價值觀,讓影史又誕生了一個令觀眾膽寒的經典變態。
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功不可沒。飄忽的眼神,吐舌的小動作,配上慘白掛著笑容的化妝,充分詮釋出一個神經質、殘暴的智慧型罪犯。相形之下,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在「蝙蝠俠  Batman--1989」裡所飾演的小丑,顯得既表象又卡通。傑克尼克遜本來就具備了瘋狂的特質,飾演小丑並不意外。可是,希斯萊傑的斯文外表與他在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裡的壓抑,卻怎麼也難跟小丑的形象擺到一塊兒。如今,他向世人證明,什麼角色他都可以入木三分,可惜,即將綻放異彩卻英年早逝。
小丑華麗的退場,留下永恆的璀璨。
除了反派,黑暗騎士在戲劇主軸、支線、主要人物塑造等,每個面向都鋪陳得有聲有色,電影內在的母題,更是言之有物,當其他同類型電影,還在著墨於超人行善的動機時,黑暗騎士已經進入更深一層,探討正義應該以何種面目存在?正義與邪惡的間隔?道德沈淪有多麼容易?恐懼的力量有多強大?
導演Christopher Nolan和編劇Jonathan Nolan這對兄弟,對於人性,一向抱持高度興趣。即便鍊上蝙蝠俠這樣通俗的題材,鎖上續集電影的包袱,他們照樣殺出一條血路,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堅持一貫的水準與鮮明的風格,再次創造出深度、娛樂兼具,而且,是首部需要沈澱與回味的嚴肅超人電影。
黑暗騎士裡有太多值得討論之處,但在道德考量下,我只能挑重點透露一滴滴,真的是一小滴。雖然小丑搶盡鋒頭,但蝙蝠俠、雙面人也幾乎無懈可擊,全片節奏緊湊、佈局、伏筆、誤導…唉唷,好痛苦。你們快去看吧,然後來我這小舖兒討論,拜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