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從資料、資訊到知識

從資訊轉換到知識,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課題。時代洪流急速的衝擊,世界隨之演化,而我們,也需變化其中。



以下文章轉載至 Mr./Ms. Days (MMDays) -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 ,查詢原文請點選下面標題

最近在國內的媒體不約而同地看到一些批評 Google 類似的文章,內容大致上是說 Google 破壞了媒體圈的生態,讓有價值的資訊毫無限制地被到處複製,比如說在聯合報的這一篇短稿 Google 媒體寒冬罪人?,裡頭就提到一些媒體大亨出面痛罵 Google 是網路的寄生蟲,把各大媒體有價值的資訊以近乎零成本的代價推送到網路的任何角落,讓生產這些內容的人逐漸沒飯可吃。看了這樣的說法,我想要點出的,不是批評這些媒體大亨對網路的迂腐心態,站在他們的立場,Google 的確是侵蝕了他們的獲利和生存機會,然而我們不妨站在更一般的角度來看看資訊的演進過程,也許我們會對網路世界的演變,看到一些蛛絲馬跡。

從資料到資訊,從資訊到知識

Google 大眾運輸

對於知識管理或是資訊管理的理論有一些粗淺了解的讀者應該對於以上的說法並不陌生,這是一種對於原始資料的演進相當容易理解的敘述,首先我們有了一些沒有經過整理的[資料],之後經過整理,變成人們可以理解和消化的[資訊];這些資訊再經由更深一層的重組和產出,或是價值的附加,最後變成最高層的[知識]。當然這只是一種大概的人為分法,有的時候資訊和知識的界線是相當模糊的。簡單舉例來說,我們今天知道了每一班火車的發車時間,這是原始[資料];把每一班火車的發車時間彙整起來,我們就有了火車時刻表這個[資訊];更進一步地,像 Google Transit 這樣的服務可以進一步根據時刻表告訴我們,從 A 點到 B 點,車該怎麼搭,路該怎麼走,對我們來說就可以說是取得了[知識]。

從這樣的一個觀點來看,Google 在做的事情其實再明白不過,那就是把全世界的資料整理起來,並透過搜尋及其他的方式呈現這些資訊給使用者。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資料]-> [資訊]這件事情。Google 在這邊已經做得很好了,也因此發展成了今天這樣的一個龐大企業。所以對於 Google 來說,要盡可能地到各個地方去挖掘資訊,並且完全開放呈現給使用者。這樣一來,踩到媒體或是圖書館的痛腳也是可以預料的事情,並且這樣的情形只會繼續下去:媒體會被迫開放越來越多的資訊到網路上,而且這些資訊會越來越容易取得。

其實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無非就是「資訊不對稱」這件事情在資訊時代已經漸漸被弭平了,現在無論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發生了重大事件,幾乎全世界的媒體都是第一時間可以取得相關資訊、立即發表相關新聞。以往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取得的競爭優勢自然就因此而越來越小。人類有很大一部份的經濟活動,是靠著資訊不對稱在賺錢的,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炒股票都希望有內線消息,因為內線消息就是一種資訊不對稱。

所以我認為媒體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往更高一層去邁進:把資訊轉化為知識。華爾街日報很早就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他們把文章拿來賣錢,加入會員才能看到一些專業的分析評論,而且到了今天還是沒有免費開放。再看一個例子,紐約時報的網站雖然一直是免費開放的,但是也早就體會到資訊取得逐漸容易的事實,所以很早就開始趕搭 Web 2.0 的風潮,廣納來自各個領域專業人士的文章,彙整到網站上,提供更深入且有價值的專業評論和分析。但是我相信他們也深刻體會到,文章即使越來越好,要拿來賺錢卻是越來越不容易。

台灣媒體則是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由於整個新聞環境被政治撕裂的關係,導致媒體居然是依賴人民的政治傾向在求生存,同樣的一則新聞不用太深入的報導,只要有些藍綠的語言參雜其中,選一邊站,就可以吸引到一定數量的觀眾。也因此台灣的一些大媒體在思維上和網路技術上很明顯是相對落後的,也沒有體會到究竟網路到底是怎麼樣改變了全球媒體的生態。我非常認同蔡志浩先生的一篇文章「部落格已成為主流媒體」,台灣許多部落格的品質已經明顯超越傳統的媒體;但是不幸的是,網路生態目前還是處於散沙的狀態,沒有聚合起來的力量。國外許多部落格像是 TechCrunch 或是 ReadWriteWed 可以擴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和發揮影響力,是因為整個大環境有個良性的循環,台灣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循環出現,我認為還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等到台灣的人民意識到、台灣的傳統媒體思想和作為是多麼地落伍,網路才有可能漸漸發揮力量,逐漸汰除不良的傳統媒體以及守舊的媒體高層,不幸的是,這需要透過教育人民才能達成,而教育談何容易,所以十年之內,我認為很難看到台灣的媒體有任何質變的發展、遑論趕上其他先進國家。說來相當諷刺,即使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網路世界,也會因為人民的程度而有完全不同的進展。

http://wenda.tianya.cn/wenda/images/v1239178366/logo_small.gif回到正題,既然「資料 -> 資訊」這件事情 Google 已經做得很好了,很明顯很多網路新創事業現在是往「資訊 -> 知識」的方向在走,換個說法,就是一些垂直網站的興起,比如說台灣專門蒐集美食資訊的 iPeen 網,比如說收集好康資訊的 DigWow,都是專門在整合較為深入和專門的資訊。http://img.baidu.com/img/logo-zhidao.gif或者更明顯的例子,就是 Yahoo!奇摩的知識家,在中國則是 Google 的天涯問答或是百度的知道。關於「知識」的網站,可以簡單分成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聚合知識,另外一個則是產生知識,如果說 Google 是
聚合和整理資訊的話,那麼下一步無疑是整理和聚合知識,在這方面做得好的,無疑就是明日之星的好網站。不幸地是,雖然 Google 用了許多人工智慧和網路技術去達成了整理資訊的目的,在整理知識和產出知識這方面,在技術上卻是難如登天,人工智慧目前還不足以漂亮地解決整合知識和產生知識的許多問題。所以目前市面上看到的網站,在整理知識方面都是需要使用者的貢獻,這也是那些問答網站現在的經營方式,也代表了人類之於電腦目前尚無法被取代的地方。Google 推出了 KnolGoogle Health,也都是在往整合和產出知識的路在走。

「資料」往「資訊」這條路已經被 Google 走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資訊」往「知識」這一條路,如果同樣想要用網路和電腦科學的技術來走,無疑就是等同於用電腦挑戰真實人類的智慧,所以我覺得網路上要出現下一個 Google,在這條路上真的是近乎不可能的難,資訊不對稱的消失更會讓這樣的明日之星更難產。但可以確定的是,知識的產生對於全世界依舊是有相當價值的,任何網站和媒體如果想要在剷平的世界保有一絲絲的競爭力,就要意識到自己該往更深入的方向去走,如果只是收集一些相當「淺」的資訊,遲早被淘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